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遺物。
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力,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
古人把它視為神器,對它頂禮膜拜。製造銅鼓的過程,時常會遇到稀奇古怪的事情,那些詭異的經曆很少會有人知道,但是卻真實的發生了,而這個故事要從我祖父說起。
我祖父叫劉賀,祖上是石屏有名的大地主,祖宅“劉家大院”就在石屏鎮南,有十八院,為清代所建,多為一進或二進院,青石墁地,院落形製多為二層,院內正房為四梁八柱,二層走廊全院相通。另外也有三層的,一層為門房或馬房,二,三層住人。最輝煌的時候產業遍及全鎮,其間出過一些當官的跑馬幫的,捐錢辦過私塾,修過三才廟。
明清以來,石屏文風日盛,名冠南滇,科舉人才絡繹不絕,“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多如狗”,素以“文獻名邦”,“文學南滇第一州”聞名。
不過民諺有雲:“富不過三代”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家裏縱然有金山銀山,也架不住敗家子孫的揮霍。
到了民國年間,傳到我祖父這一代就開始家道中落了,先是分了家,劉賀也分到了不少的田地和商鋪,在自己的經營下也算還過得去。
可是沒想到一年春耕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
長工在田裏發現一個巨大的銅墩子,劉賀命人抬出來後,才看明白原來是一隻銅鼓。
當天就讓人清洗了一番抬回了大院內,放到了自己的書房研究起來,鼓麵太陽紋飾,十二角光芒,芒間飾鳥啄紋,其外十三暈,飾有各種幾何圖案,翔鷺紋等平麵紋飾。邊沿飾四隻蹲蛙,呈逆時針方向運行,蛙腹中空,每隻高度約五厘米,顯得嬌小可愛,蹲蛙應該是係繩懸掛的鈕,鼓的胴部和腰部還飾有船紋,羽人紋及一些圖案。
劉賀自幼便上過私塾,十三歲便跟隨父親學習經商,眼光還是獨到的,看這銅鼓劉賀就知道這不是個尋常的玩意,用手這裏撫摸著仔細觀看。
突然,麵太陽紋中心的時候隻聽見“哢嚓”的一聲在摸到鼓輕響,鼓心緩緩的沉了下去露出一個巴掌大小的窟窿。
劉賀一驚,伸手向下抹去,裏麵空間不大,隻放有一物。
這是個很小的銅鼓,有個鼻煙壺大小,上麵密密麻麻刻著許多文字。但是左看右看也沒能看出個名堂來,但自個心裏明白,能藏得這麼隱秘絕對是個寶貝。隨即用線綁著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而那個大鼓因為也沒什麼用處,最後也隻能放在了大院的老槐樹地下。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這之後劉賀經營的商鋪頻頻失火,損失慘重,雇工受到民國時期複雜思想的影響下,大量流失。
迫於無奈,劉賀把剩下的老宅,商鋪,連同田地一起盤給了別人,那大銅鼓自然連同老槐樹一起盤了出去。
孤身一人來到了雲南做起了茶葉生意。1939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本著“開發滇茶,增加資源,改良製法,另辟歐美新市場”的宗旨,相繼成立了,佛海茶廠,順寧茶廠,康藏茶廠、複興茶廠和宜良茶廠。
佛海茶廠是當時五個新建茶廠中條件最艱苦的一個。猛海舊時稱為佛海,位於西雙版納。那裏常年高溫,雨水豐富,原始植被茂密,因此被人視作“瘴癘之鄉”。不少製茶工人,茶商對此望而卻步。
劉賀也是個吃過苦之人地方雖然苦些,但是茶葉的利益也因此翻了幾番,所以也就選定了這裏作為自己事業起步的地方。
建廠之初,總公司調選了原恩施茶廠初製茶工25人、江西精製茶工20人,另有學員20人。劉賀就這樣隨著佛海茶廠的製茶工人為了事業,咬緊牙關硬撐著幹了下去。
佛海的地理位置很偏僻,一幫工人由宜良搭車到玉溪,然後雇用馬幫經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車裏等地,長途跋涉月餘才到達佛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染指南洋,戰火逼近緬泰。佛海地區遭受了日機轟炸掃射,人心惶惶,動蕩不安。昆明滇中茶公司電令全廠撤退,茶商自然也布會在這樣的時候還留在這裏。
在撤離的時候路劉賀不幸走丟。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劉賀隻好一人東逃西躲,最後奔進了一座荒廢的宅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