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八百年前是一家(1 / 1)

譜牒就是記載某一宗族主要成員世係及其事跡的檔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記載了該宗族曆史,其形式和內容集中了檔案學、曆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旨要。

譜牒是伴隨著家族製度而來的記錄家族血緣關係的文獻,那麼它的產生就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家族製度已經形成,需要譜牒來記錄它內部的血緣關係;二是文字已經產生,並且有了簡單的書寫工具,如簡冊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文獻。

商以前還沒有較為完整的譜牒,連司馬遷也沒有見到過。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到春秋時,譜牒相當盛行了,不過由於這種東西並非專門著作,不能登大雅之堂,傳到今天的連一種也沒有。較為完備、成熟的譜牒形成於西周。

周代譜牒現在雖然亡佚幹淨了,但漢朝人看見過,對它的內容和形式作過一些描述,戰國以後成書的《周禮》、《禮記》對它有片斷的論述:關於譜牒的內容,要記錄族眾的忌、諱。諱是名字,忌是哪一天死的。族眾生子,要記某年、某月、某日生,自然還要記是誰之子。族人有諡者要記其諡。有諡的族眾,當然隻能是諸侯、卿大夫了。

關於譜牒的形式,從桓譚說的“旁行邪上”一句話來推測,應是一種表格,父輩名諱居一格,子輩名諱居一格,子子孫孫按輩份各居一格,叫做“旁行”。父統諸子,子係於父,誰是誰之子,誰是誰之父,一目了然,叫做“邪上”。在各人的名諱下注明生卒年月日及配偶、諡號等。這樣,就把一個家族從始祖到現在的所有血緣關係都記載得清清楚楚了。

譜牒在曆史上曾經興旺過一陣子,後來隨著宗法式家族製度的瓦解而消亡了。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際(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製度形成後,譜牒又再次盛行起來,不過從內容到形式都與西周春秋時的譜牒不同了。這時稱之為“譜牒”的文獻,主要有三種形式:家傳、家譜、簿狀譜牒。

家傳主要用於表彰對家族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的功績,顯示家族的身份。以家傳為基礎,以家族的世係為脈絡,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眾貫串起來,注明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這就是家譜了。簿狀譜牒,又叫作《百家譜》、《東南譜》、《十八州譜》、《天下望族譜》、某郡望族譜等。家傳、家譜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須有一種得到朝廷認可的官撰的譜牒,才能據以確定誰是士族,誰是庶族,才能據以選官、論人和通婚。官修的譜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譜,而是全國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譜的彙編或選編,所以叫作“百家譜”(百指約數)等。在這種官撰的譜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進去,每姓士族又都詳細列其成員的名字、官位及血緣關係,這就是簿狀譜牒。

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製度充分發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據譜牒來確認,人們入仕做官通婚要根據譜牒來認定門閥的高卑,譜牒之學甚至成為一種專門學問,有專門的人從事研究。隋唐廢中正、興科舉,朝廷用人主要根據考試成績,不再完全依據士族的門第出身,士族已經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權,士族這個頭銜隻是一種社會身份的體現了。宋以後,隨著近代封建家族製度的形成,家譜成為維係家族血緣關係的主要紐帶,修家譜的風氣十分盛行。到了明清兩代,在農村中,可以說既沒有無譜之族,也沒有無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