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曆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回旋詩。”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曆史進入一個法理疑惑的打著朱氏明朝的旗號的"全盛"時期。1405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
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鄭和下西洋……這些轟轟烈烈的關鍵字背後,欣欣向榮的升騰景象底下卻是血雨腥風。
明朝宮廷史,充滿了權與血的鬥爭場麵,明初的政治屠殺到明末宮廷暗戰,在權與血的官場政治中,仁義道德不是臧否人物的標準,也由此,晚明世林風氣徹底走向墮落,甚至出現太學生(相當於現在社科院的研究生)為了巴結炙手可熱的魏忠賢,上書建議將魏忠賢與孔夫子並列!這是真正善良的人們無法想象的咄咄怪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晚明也不是一下子墮落的。
太祖朝的文字獄、建文的仁柔、朱棣的篡逆、宣宗的特殊愛好、英宗的依賴心理、景帝的貪權、孝宗的畸戀、武宗的荒唐、萬曆的貪蠹、光宗的愚蠢、熹宗的顢頇和思宗的獨斷將明帝國一步步送上滅亡的道路,也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數的後遺症。這些帝王性格上的缺陷是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有的,如果不是權力,不是壓倒一切的專製集權,恐怕不會將其性格上的弱點推到極致。張士誠、況鍾、於謙、張居正、嚴嵩和魏忠賢是另外一類曆史謎題,通過他們,我們能夠大致了解帝國政界的運行方式。
明史上迷霧重重,等待著有心人不斷去挖掘、重構。本書所選懸案盡量涵蓋明朝整個曆史階段,其中主要以明帝國高層政治鬥爭為主要內容,涉及皇帝、後宮、重臣、寵臣、直臣各色人等,談論了24件影響深遠的懸案,力圖為您提供一個了解明朝曆史的基本線索。
曆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曆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曆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