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石雕與石窟(6)(1 / 2)

綜觀上述大足各地石刻,都各自具有其特點。如寶頂山石刻是在密宗師趙智鳳的主持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的,因而在大佛灣19組作品中沒有一項重複,即使從每軀單身佛及人物形象中,也難以找出兩個完全相同的。這一特點還表現在各組的題材內容、風格形式、方法的多樣性和其有機聯係上,從而能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在嚴密的計劃中,還突出、係統地宣揚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和善惡輪回的思想。如佛灣15號的父母10種“恩德”、17號的釋伽本身和種種行孝報恩和舍身求法故事、18號的“觀經變”、20號的“地獄變”都是其具體表現。寶頂山石刻的第二個特點是生活氣息甚為濃厚。一是刻製的題材,較多地選取了直接反映人們現實生活的內容;一是雕刻的藝術手法,使生活得到了真實的反映。如“牧牛道場”圖,其主題是表達“調伏心意”,而映入人們眼簾的卻是充滿詩意的古代農村放牧生活。第三個特點是風格的多樣化。如刻造手法,既有刻製細膩得如同泥塑的圓覺洞和千手觀音,也有粗壯豪放的牧牛道場、地獄變相和十大明王。總的說,多數作品都表現得沉穩有力,有較強的立體感,與宋代其他作品所具有的纖巧柔弱的特點相比較,具有其獨特性,包含著健康的美學因素。第四個特點是許多佛龕的形製為凹進去的正圓形,龕背無裝飾,樸素大方,這種形製可謂石窟龕最突出的特點。第五個特點是大佛灣等處的每一組石刻,甚至每一段作品都有說明文字,多刻在造像的空隙。其文或錄經文、或作偈語,都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題名和故事情節。這在其他石窟是很少見的。此外,趙氏傳柳本尊法為宗喀巴(1357~1419)前密宗之大師。寶頂山為趙智鳳所經營之主道場,在其內有大宗石刻者,唯此一處,實為中國宗教史之重要遺跡。

北山佛灣石刻136號“心神(又名星辰)車窟”,在北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在該車窟欄杆上刻畫的頑童,其姿態十分可愛,充分表現出兒童的天真爛漫、活潑頑皮的神情。心神窟的代表性,還表現在石刻技法的準確明快、毫無模糊混沌之處上,可堪稱為古代石刻技法的範本之一。此外,文殊、普賢、觀音等佛像的雕刻,不僅形象優美,而且性格特點十分突出,也是一批很有價值的優秀作品。

總觀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藝術,其特征可概括為題材內容豐富,構思布局巧妙,藝術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鬱,風格技法多樣,雕刻圖文並茂,與科學藝術相結合等七點。這些特征既顯示了大足石窟與其他石窟藝術的聯係與區別,同時又體現了它寶貴的藝術價值。

我國石窟藝術的發展曆程,在北朝多是對印度石窟藝術的模仿,直到唐代,尤其中唐以後,才真正有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石窟藝術和精致美觀的作品。到了晚唐和宋代,即到大足石窟藝術時期,其民族化程度可以說已完全達到了成熟地步。作品不僅風格上已中國化,內容上很多作品亦已衝破宗教儀軌的束縛,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表達了人民的愛與憎。

大足石窟藝術,使我國石窟藝術史又向後延長了近400年,在文化史、藝術史、宗教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那麼,它在這一時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初步分析,略有四點。第一,曆史的變遷,使政治、經濟活動重心由北向南轉移。唐“安史之亂”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唐經濟支柱地帶,但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麵活動,仍以黃河流域為主。“安史之亂”後,上層建築的活動中心開始南移,促使了四川宗教及其藝術的發展。第二,蜀中無大戰。據文獻記載,晚唐以後的四川“府庫充實,與京師無異”。南宋時四川人口近千萬,年財政收入和對朝廷的供奉,均占南宋所需的1/3至1/2。第三,崇佛思潮的泛濫。“安史之亂”時,奔蜀的玄宗親為大慈寺書額,賜寺良田千畝,迎新羅僧金禪師入內供應,並立規製,凡96院8 500區。唐僖宗時“遣使命沙門知玄往見”。仿此,隨行官員也陪君禮佛,造“七佛龕”等。地方官員,如合州刺史孫希莊等開合川北崖佛龕。昌州刺史韋君靖在兵營內之西翠壁(即大足北山佛灣)鑿金仙、千手千眼威神之造像。第四,密教興起。密教傳入我國是唐玄宗時期,盛行於晚唐以前。當唐末、五代、兩宋時期,北方密宗弱而大衰時,四川密宗卻有所發展並宏大道場。大足密宗的發展,主要得力於兩個人。一是唐末五代的柳本尊(855~942),他承襲唐金剛頂瑜伽部密教,專持大輪五部密咒,遵佛示在漢州彌牟建立中心教區,在成都、金堂設立道場,自創教統,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蜀王歎服,遣使褒獎,兩川密教盛行。大足北山摩崖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建造的。北山佛灣290號龕窟中,唐末五代時開鑿的占1/2以上,密教題材多達2/3,可見其發展盛況。二是宋代趙本尊(趙智鳳),他“傳柳本尊法旨,立柳本尊教派”,稱“六代祖師傳密印”,在大足寶頂山建立中心教區,廣布密教於兩川,使“德治遠近,莫不皈依”。他率徒募化集資,連續70餘年,在大、小佛灣雕琢佛像上萬尊,創建了一處我國獨有、規模宏大的密教曼荼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