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岩畫與畫像石(1 / 2)

岩石的畫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利用天然石崖刻畫,俗稱岩畫;一是利用人工石作畫,主要有畫像石等。在很久以前,先民們在天然的崖壁或洞穴用刀作畫。一般人把這種畫稱為崖畫或岩畫。

在我國,北魏人酈道元著的《水經注》中就提到在黃河、長江等大河兩岸有許多岩畫;福建省華安的岩畫,據說在唐代時就被人發現了;廣西左江流域的岩畫,在宋代人李石的《續博物誌》、明代人張穆的《異聞錄》等書中都有過記載。根據文物考古工作者調查的情況表明,我國的岩畫廣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西藏、廣西、江蘇、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區和市,大量地集中於北方、西北和西南。

1979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海勃灣的卓子山,一位牧羊老人,隨手用放羊鞭撥弄沙土,突然發現了埋藏在沙土下麵刻畫的圖像。後經過清理,在這塊坡地上發現了幾塊麵積雖不很大,但畫麵十分密集的岩畫,內容大都是人麵像。據考察,此地大概是先民們祭祀祖先的場所,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人麵形岩畫最集中的地點。畫麵中,一個個奇異的人麵,仰望那廣闊藍天,仿佛在訴說昔日典禮的盛況和今天處境的冷落,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在我國西北連結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著名國際山係阿爾泰山脈中,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已探明山中掩隱著斷續約1 000多公裏長的古代岩畫長廊,其中已找到畫點40多處,岩畫一萬多幅。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大的岩畫群,在亞洲北部草原岩畫帶占有重要地位。中國阿爾泰山岩畫發現於1982年,1983年開始進行全麵的科學考察。考察隊經過五年的工作,行程上萬裏,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查明這個岩畫“長廊”,東起現在我國與蒙古國接壤的清河縣,西止與俄羅斯毗鄰的哈巴河縣和吉木乃縣,分布在七個縣市18個鄉村的幽深山穀中,這些地方大多是先民們遊牧時的通道。據分析,阿爾泰山岩畫創作於不同的時期,最早的作品可能出自先秦時代“塞人”指古代塞外的遊牧民族。之手,晚期的則為唐代以後的突厥、契丹等族人民所作。岩畫內容十分豐富,有的表現古代的社會生活,或描繪久遠的群婚製情景;阿爾泰山岩畫有的表現勞動之餘的歡樂,或追憶部落間激烈的爭鬥;有的還留下了早已從阿爾泰山地區消失的動物圖像(如單峰駱駝等)。這些岩畫不僅為藝術家們所喜愛,而且是研究阿爾泰地區和整個中國西北草原生態變遷的珍貴資料。由於該地區岩畫與我國內蒙古陰山岩畫、蒙古國岩畫、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岩畫在題材和創作方法上有較多的共同性,對研究亞洲北部草原岩畫帶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及內容特點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賀蘭山東麓發現的古代岩畫群,是西北地區重要岩畫群之一。它南北綿亙500多公裏,畫點10餘處,岩畫千餘幅。賀蘭山在銀川平原西部,水草豐茂,自古以來,就是匈奴、羌、鮮卑、突厥、吐蕃、黨項、蒙古等遊牧民族活動的地方,他們在此留下了很多珍貴的遺跡,岩畫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岩畫,內容豐富,再現了古代遊牧民族的社會形態、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這些岩畫為研究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我國與緬甸接壤的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陸續發現了10處岩畫點。從這些岩畫的畫麵中,可以辨認出1 063個圖像,其中人物像785個,動物像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主要描繪當時當地居民由狩獵向馴養階段過渡的生活情景,但專門反映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的場景尚識別不出。住房為“幹欄”式,以及由若幹幹欄式住房組成的村落,建築形式帶有明顯的南方民族的特點。這批岩畫的時代,初步認為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3000年以上。滄源岩畫是我國發現的刻畫年代較早的岩畫,為我國民族史、原始社會史、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