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述(1 / 2)

一、石頭在石刻中的地位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海洋約占其表麵總麵積的71%,陸地約占其表麵總麵積的29%。海洋是由水彙集成的,而陸地主要是由岩石構成的。那麼“岩石”是什麼呢?“岩石”從廣義上講,它既指那些質地比較堅硬的石頭,也包括那些自然產生的鬆散的“沙泥”和火山碎屑。從狹義上講,岩石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那一部分,即石頭。

岩石中,根據它們生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1)“岩漿岩”或“火成岩”;(2)“沉積岩”;(3)“變質岩”。這三大部分岩石,是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主要物質。其中的沉積岩占的比例最大,大約占地表麵積的3/4,在中國占的比例就更高,約占總麵積的77%。由此我們可以說,海水依托於陸地,陸地又依托於岩石。岩石不僅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大地的脊梁。沒有岩石,就不會有地球。

石頭對於石刻和石窟來說,同樣必不可少。如若沒有石頭,就沒有石刻這門學問,更沒有石窟這項藝術了。

二、石刻文字的產生與演變

人類從產生至今,曾用各種東西寫書。他們用竹、木片為材料寫出的書叫“簡策書”;用絹、繒等絲織品為材料寫出的書叫“帛書”;用紙為材料寫出的書叫“寫本”或“抄本”;用石片為材料寫出的書,現代雖不多見了,西漢帛書但在我國古代卻相當流行,實際上這些字都是用刀刻的而不是“寫”的。

我國古代先民用刀在石頭上刻字、寫文章的曆史,差不多與漢字產生、發展同步而行。當漢字剛剛出現時,也就開始在石頭上刻寫了。1973年至1974年,江西省博物館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該省清江吳城發現的“吳城文化”中,出土了帶有文字(或符號)的器物38件,有66個文字符號。1975年在該地繼續發現的77個文字或符號中,在石質器物上刻畫的又有四個。江西“吳城文化”的絕對年代,相當於我國中原地區殷商時代中期至春秋時期,但其文化發展序列,大致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其文字或符號水平,相當於漢字的形成時期。

我國的殷商時代,漢字廣泛使用甲骨文,當時的甲骨文已有4 000多個符號,這種文字有些也刻在石頭上。1935年春,考古學者們在安陽市殷墟侯家莊等殷人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在大型墓1003號墓道中,發現石(ɡuǐ)斷耳一件,上麵刻有文字二行,共12個字,內容是“辛醜、小臣、入(chī)、(yí)、才、(以)”。該墓屬於商代末期的國王帝乙、帝辛時期。刻文的意思是:在辛醜這一天,有一個名叫的小臣史官,在叫的一個地方,進貢了很好的禽獸,特刻記在上以紀念。殷商時期還在三件樂器(石編磬)上也分別刻有文字,一為“永(同啟)”,一為“永餘”,一為“夭餘”。這三件石磬,曾為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教授所收藏,並著錄於他編撰的《雙劍(yí)古器物圖錄》中,後來這批石磬轉歸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除此之外,在商代玉器上也有不少刻文。

西周和東周時期,石刻文字比前期有了進步,我們已經知道的文物考古材料,就有數種。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該省平山縣西北滹沱河北岸,發現了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址和墓葬一處。此前,即20世紀30年代,在這個古城址範圍內的南七(jí)村西南,曾發現一塊大河光石,上麵刻有文字,經有關專家研究,取名叫《宮乘得守丘刻石》,這塊刻石長90厘米,寬30厘米,厚40厘米。上刻文字二行,共19個字。刻文的內容是:“監罟(ɡǔ)尤(囿)臣公乘德,守丘(qí)血(舊)(jiànɡ)曼,敢謁後(chù)賢者”。刻文大意記載為國王監督管理湖池園囿的一個名叫公乘德的官和看守陵墓的一個名叫曼的將,共同敬告後來賢人之事。從刻文的字體和出土情況分析,這塊刻石的年代應屬東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