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出水記
南海又叫做南中國海,是中國最大的外海。南海地處熱帶,海中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它們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湛藍的海麵上。這些島礁總稱為南海諸島,它們被劃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和黃岩島。然而,人們大多還不知道,美麗富饒的南海海底,還深藏著大量的文物寶藏。
2001年4月,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一個十分普通的小鎮上,卻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沒有人會想到這些人的到來是為了那個隱藏了800多年的秘密。
我們從中學的曆史課本上就接觸到了“絲綢之路”,它是有著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詞。
其實,除了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這條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上的“絲綢之路”在南宋的時候最為繁榮,其中最大的商貿港口就設在廣州和泉州兩處。可是,雖然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更為悠久,卻因為缺少關鍵性的實物證據,而顯得有些單薄。
但是,在2001年後,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論將不會再缺少實物證據了。因為水下考古人員已經對發現的一艘南宋沉船開始進行局部打撈工作。
時光轉眼就到了2007年,正當人們已經逐漸遺忘了6年前的事情後,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的十裏銀灘上,卻有一個巨大的建築正在興建之中,機器的轟鳴聲,鋼管碰撞的敲擊聲混雜在一起,透露出這裏的繁忙。數月之後,這棟建築將迎來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
但此時,這艘古船還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裏,兩艘萬噸級的打撈船正忙碌不停地作業,一個特製的沉箱已經被下放到水底,用於將沉船整體打撈出水。沉船是一個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長30米,寬10多米,高3—4米,連帶海底凝結物重達3000噸的龐然大物。這個大家夥就是花費了考古專家20年心血的“南宋一號”商船。而要說起發現“南宋一號”商船的經過,事情還得再回到20年前。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海洋探測公司3的名隊員在荷蘭海事博物館的一份舊報上發現了一艘名為“YHRHYNSBURG”的東印度公司輪船載著6箱白銀、385.5噸細錠,在中國陽江的南海海域發生海難,最後沉入海底,具體位置不詳。之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向中國文物局提出打撈沉船的申請。中國方麵決定和英國公司合作打撈,指定廣州救撈局參與打撈工作。
在1987年的一天,聲呐儀器測到水下有“東西”,為了節約成本,英國人把1噸多重的抓鬥放到海裏去抓,結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來百餘件精品文物,雖然所有的瓷器都成了碎片,但卻令英國人興奮不已,他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沉船內的大批寶物,做好了大幹一場的準備。後來經過水下人員的調查,大家才發現,這艘船並不是英國人要尋找的“YHRHYNSBURG”號沉船,而是一艘意料之外的沉船。
就這樣,“南海一號”陰差陽錯地出現在考古學家麵前。從水下作業人員當場打撈出水的文物來看有瓷器、銅器、錫器、鍍金器、鐵器共247件,以中國生產的瓷器為主。而船的年代則被劃定為南宋時期,中國的考古界認為這艘南宋沉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所以該船就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為了防止類似當年莫高窟悲劇的重演,中國方麵中斷了與英國的合作。
1989年,因為技術原因,中日兩國決定聯合打撈“南海一號”。盡管英國研究專家曾於1987年標記了沉船位置,但由於受水下勘探技術的限製,這支名叫“中日聯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的打撈隊伍沒有找到沉船的主體位置,隻打撈上來少量瓷器樣本。合作工作持續了3天後,日方因“打撈耗資巨大,獲利難以確定”為由,不肯繼續合作打撈。
當時,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窮二白,根本無力獨自進行打撈。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意識到,任何考古上的國際“合作”都有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算計”在內,而要真正保護文物,“南海一號”必須“中國撈”。但是,由於資金和技術的限製,探索“南海一號”的工作被擱置了10多年。
而從1987年夏天發現“南海一號”到2003年國家有關方麵正式向外界詳細披露相關考古信息,“南海一號”的一切都是秘密。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擔“南海一號”警戒保衛任務的廣東武警陽江邊防支隊不得不撒了一個長達16年的“炸彈”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