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莊外圍的序戰落下帷幕之後,沿台棗支線南下的日軍第十師團開始進犯台兒莊。孫集團軍死守台兒莊,在正麵進行陣地戰,湯軍團則在台兒莊以敵之側背進行運動戰,配合孫集團夾擊進犯台兒莊之敵。該軍團最初渡過河,經台兒莊北上,繞過嶧、棗,向抱犢崮山地迂回進攻郭裏集、嶧縣、台兒莊,隨即由山地迂回到台兒莊東北側擊敵之後路,進而由腰裏徐、柿樹園迂到洪山、蘭陵,腰擊由沂河西岸向西增援之第五師團阪本支隊,最後仍迂回到台兒莊東北側襲敵之後路。湯軍團20天內在抱犢崮、台兒莊百餘公裏的地區來回走了8次,始終保持自主的機動的態勢,尋求敵人,進行側背攻擊。孫連仲集團軍布防台兒莊中央戰場,以池峰城第三十一師守衛台兒莊,擔負誘敵深入,堅守城寨,避免決戰,以便幫助友軍完成魯南殲滅戰的任務。又以張金照第三十師、黃樵鬆第二十七師為台兒莊中央戰場左、右兩翼出擊部隊,攻打台兒莊周圍敵之據點,切斷台兒莊內外敵之聯絡線,並阻止嶧、棗之敵南下增援台兒莊。孫集團軍在台兒莊守點打援艱苦支撐達半月之久,同敵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創造了“室戰牆戰”的戰爭奇跡。最後我軍在城內的陣地僅剩1/4,台兒莊幾不能保時,仍屹然未動,直至湯軍團南下,大敗阪本支隊,瀨穀支隊全線崩潰,解除了台兒莊之危,湯軍團會合孫集團軍適時抓住戰機,發起總攻,終於造成了台兒莊大捷。
在台兒莊實行遊擊戰,是我軍的既定方針。遊擊隊的基幹部隊是五戰區所屬集團軍、軍團、軍及省屬地方保安部隊,此外尚有各地民眾武裝(如皖北紅槍會及嶧、棗一帶“4縣邊聯教導隊”等遊擊隊)。遊擊隊分布於整個戰區,遍及津浦線南北兩段,淮河兩岸,徐海地帶,淮陰以南、魯東南沿海地區,魯南山地,魯西地區及膠濟、隴海沿線。遊擊隊擾襲敵人據點,破壞交通,配合台兒莊正麵戰場,給日軍以很大的打擊。
台兒莊戰役同淞滬會戰的形勢十分相像。日軍左翼從濟寧到韓莊的垂直線,與瀏河、嘉定、廣福、南翔線相等;臨沂保衛戰等於死守閘北、江灣之戰;台兒莊的形勢同淞滬戰場上的大場完全類似。日軍在台兒莊所采用的戰略戰術與淞滬會戰並無不同,但是台兒莊戰役汲取了上海的教訓,不是單純消極防守的陣地戰,而是采取攻勢防禦戰,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遊擊戰相配合,一變過去節節敗退、坐等挨打的被動局麵,而改為處處進擊的相當主動的形勢。由於新戰略戰術的運用成功,我軍防禦戰與攻擊戰雙管齊下,運動戰與陣地戰、遊擊戰巧妙配合,終於擊敗了敵人,取得了勝利。
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使蔣介石更加相信攻勢防禦戰方針的正確性。他告訴端納說,他已決定以運動戰取代陣地戰,中國今後要選擇自己的戰場,使日本人在炮兵、坦克、飛機和重武器方麵的優勢喪失作用。中國軍隊逐步找到了戰勝日軍的方法,這使其後的武漢會戰我軍未落下風,使中日戰爭很快便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六)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結果
台兒莊戰役中,各部隊服從統一指揮,協調一致,互相配合,以及民眾積極支援前線,是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並為8年抗戰樹立了楷模。台兒莊戰役的主力部隊都是從各戰區抽調來徐州的,參戰的部隊有中央軍(湯恩伯第二十軍團、李仙洲第九十二軍),原西北軍(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張自忠第五十九軍、龐炳勳第四十軍、孫桐萱第三集團軍),原東北軍(於學忠第五十一軍、繆激流第五十七軍),浙軍(第七十五軍),晉軍(商震部第一三九師)、桂軍(廖磊第二十一集團軍、李品仙第十一集團軍)及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等,這是中國軍隊在日本帝國主義者入侵後團結抗戰的生動體現。眾多的部隊從各戰區迅速開來,服從戰區的統一指揮,在李宗仁的指揮下,抱著必死之信念,奮勇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