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30日,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任弼時100周年誕辰。任弼時在30年革命生涯中,為黨的鬥爭、黨的建設和發展奮鬥不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奉獻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和才幹,譜寫了革命人生的壯麗篇章。
任弼時在46載春秋年華中,發揚湖湘優秀傳統文化中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範仲淹的先憂後樂精神,學習現代民主科學的人文精神,創造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辭重負奮力前行的駱駝精神,發揚光大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髓,為黨和人民留下了取用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
任弼時生於湘北,在洞庭湖畔、湘江岸邊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求學生涯,並從這裏出發到上海、到蘇俄尋找革命的真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到湖南指導省委工作,領導湘贛、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指揮紅六軍團西征、紅二、六軍團從湘西長征;他與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湘籍領袖人物之間有著長期的革命交往,與蔡和森、羅亦農、鄧中夏等革命先烈共同戰鬥過,結下了深厚的同誌友誼;他與湖南人民血肉相連、感情深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崇敬、懷念。他16歲投身革命,46歲病逝,30年的青春年華和寶貴生命,完全貢獻於中國的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工人階級解放的偉大革命事業,不知疲倦地、忘我地和敵人進行戰鬥,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湖湘赤子,中華榮光,銘刻青史,輝耀千秋。
翻開黨的鬥爭史和建設史,史冊上一頁頁清晰地書寫著任弼時的光榮和驕傲。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黨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在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38年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1941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43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成為中共中央五大書記之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的名字天下傳揚,成為鼓舞工人階級覺醒、實現民族解放、創造人民幸福、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任弼時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1928年作為留守中央常委成員指導中國工農紅軍的鬥爭和建設;1931年率中共中央代表團到中央蘇區領導紅軍和根據地鬥爭;1933年任中共湘贛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組建了紅六軍團,任中共中央代表、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後率紅六軍團西征,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會合,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1936年任紅二方麵軍政治委員;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1937年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47年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後,任中央直屬支隊司令員,和毛澤東、周恩來一道轉戰陝北;在西柏坡,參與領導和指揮了三大戰役;離開西柏坡到達北平後,參與領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的大進軍。他經曆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在中國革命鬥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他審時度勢,提出明確的主張和建議,克服危機,力挽狂瀾,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顯示了他作為黨和人民軍隊卓越領導人的氣質和智慧,為中國革命渡過急流險灘、奔向光輝前程建立了豐功偉績。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
任弼時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新民主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1927年八七會議以後,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他同戰友們一道,為發展工農武裝,推進土地革命,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並在國民黨統治區把黨的秘密工作同合法半合法鬥爭密切結合起來,使革命運動逐步走向複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4年,他率領紅六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出發,突圍西征,作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先遣隊伍,在湘鄂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策應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轉移。在紅軍長征途中,當紅二、四方麵軍會合時,他和朱德等一起,堅定地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鬥爭,促成實現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和朱德、彭德懷一起,率領八路軍深入山西敵後,擴大人民武裝,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敵後抗日的新局麵。在延安,他協助毛澤東領導大生產運動和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明確提出,革命的目的就是為著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邊區建設的最中心的任務,建設的中心在發展經濟。在解放戰爭中,他和周恩來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還分管土地製度改革和根據地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