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看到人數較少的北周軍隊,後悔召來契丹軍隊,對眾將說:“我隻用自己的軍隊就可破敵,完全不必叫契丹!今天這個機會,不但可以戰勝周,而且還可以讓契丹心悅誠服。”眾將都認同。楊兗驅馬向前,去觀察北周軍隊,回來以後,對劉崇說:“真是勁敵啊,不可輕易冒進!”劉崇揚起兩頰長須說:“機不可失,請你不要再說,試看我指揮戰鬥!”楊兗雖然沉默,但心裏很高興。
東北風刮得正猛,忽然又轉成南風。北漢樞密副使王廷嗣派司天監李義稟報劉崇說:“可以開戰了。”劉崇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樞密直學士王得中牽住馬勸諫說:“風刮成這樣,哪裏是幫助我軍啊!李義應該斬首!”劉崇說:“我的主意已定,再說就殺你的頭!”於是指揮東麵軍隊首先推進,張元徽率領一千騎兵攻擊周軍右翼。
交戰不久,後周右翼軍隊潰敗,樊愛能、何徽帶著騎兵逃跑,一千多步兵脫下盔甲向北漢投降。看到形勢危急,柴榮便親自帶著貼身親兵冒著弓箭石塊督戰。趙匡胤當時是擔任後周負責警衛的將領,對同伴說:“主上如此危險,我們怎麼能不拚命死戰?”又對張永德說:“敵人驕傲輕敵,隻要我們盡力作戰就一定能打敗他們!您手下有許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請領兵登上高處,作為左翼,我領兵作為右翼攻擊敵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了。”於是,各自率領二千人隨周世宗出擊。
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拚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高平戰後,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讚他的智勇。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自高平一戰,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於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
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它最終以周世宗大獲全勝而告終。高平大戰,直接關係了後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地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扭轉了岌岌可危的戰局。
趙匡胤威名初震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父趙弘殷。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
956年,世宗柴榮命令趙匡胤突襲清流關。南唐守將皇甫暉等人在山下列陣,正與後周前鋒部隊交戰,趙匡胤領兵突然從山後出擊,這大大出乎皇甫暉等人的意料,遂向滁州城逃去,打算弄斷護城河橋堅守。趙匡胤騎馬指揮軍隊涉水而過,一直開赴至滁州城下。
皇甫暉說:“我們各為其主,希望能夠等我擺好隊列再交戰。”趙匡胤答應了。皇甫暉整頓部眾出城,趙匡胤抱住馬脖子衝入敵陣,大聲喊道:“我要的是皇甫暉的腦袋,別的人都不是我的敵人!”於是手持長劍攻擊皇甫暉,刺中其頭部,活捉了皇甫暉,於是取得滁州大捷。趙匡胤的父親擔任馬軍副都指揮使,半夜率軍抵達滁州城下,請求開門。趙匡胤說:“雖然是父子,但城門關乎國家安危,因此不敢聽命。”
柴榮派遣翰林學士竇儀清點滁州庫存的物資,趙匡胤派心腹官吏領取庫藏絹帛。竇儀說:“您在剛剛攻克州城的時候,就算把庫裏的東西取光,也不要緊。然而現在既然已經登記在冊,變成官府的物資了,因此沒有詔書命令,是不可以隨便領取的。”通過這件事趙匡胤開始器重竇儀。
當初,永興節度使劉詞送上奏表,薦舉他的幕僚薊州人趙普,認為他有才幹,能夠委以重任。恰逢滁州平定,範質推薦趙普擔任滁州軍事判官,趙匡胤與趙普交談,對他十分滿意,賞識有加。當時捕獲了一百多名強盜,都應該處死,趙普請求先審訊然後處決,結果發現很多人是被冤枉的,因而最後十分之七八的人存活下來了。趙匡胤愈發認為趙普是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