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後記(1 / 1)

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五十華誕,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安排了一批為大慶獻禮的文化工程,寧夏社會科學院承擔了《寧夏曆史文化地理》叢書的編寫出版任務,《方誌與寧夏》是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該書名是寧夏史誌專家吳忠禮先生提出的,範宗興根據書名設計了15個專題,旨在通過各個專題,較全麵係統地介紹方誌這門傳統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寧夏編修誌書的曆程,特別對新中國盛世修誌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述,並通過典型事例說明地方誌“存史、資政、教化”的主要功能和服務現實社會的價值表現。這15個專題由4人分工完成,範宗興承擔了《方誌對寧夏曆史研究的價值表現》《方誌探究寧夏曆史特點》《方誌與寧夏曆史文化》《方誌與寧夏地名文化》《方誌對地震災情記錄》《方誌與寧夏土特名產》的編寫任務,吳曉紅承擔了《寧夏現存首部誌書考證與評價》《誌壇人物立誌成誌》的編寫任務,霍麗娜承擔了《當代方誌編修成就》《方誌中的“八景”文化》《方誌與銀川園林建設》《方誌中的曆史名人》的編寫任務,王玉琴承擔了《緒論》《寧夏曆代修誌綜覽》《方誌中的古代科技》的編寫任務。

編寫這部書和編修誌書一樣,都要以占有大量的資料為基礎,對各種資料的收集、整理、辨別、考證、取舍又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況且都是筆者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通過編寫這本書加深了我們對方誌工作者“三苦”(辛苦、清苦、艱苦)的理解。他們默默無聞,辛勤耕耘,清晰勾勒了寧夏曆史發展的脈絡,承載了寧夏曆史文化,濃墨點綴了寧夏的亮點,圈定了寧夏的古今名流,而走筆如神的他們往往不為自己留存一席之地,使一些名人特別是古代修誌人物成了今人關注且費力考究的對象。本書設專章對為地方誌作出突出貢獻的曆史人物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對當代修誌人物作了綜合記述,以告慰先驅,激勵來者。

吳忠禮、劉天明對本書專題設計作了認真的指導。成稿後,他們進行了審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盡管有前輩和同人指導斧正,總因筆者水平所限,掩玉瑕疵在所難免,特此明告,冀於共勉。

編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