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燦興
一軍機處的創設
中國曆代皇帝麵臨的一個問題是,他必須集中權力,以確保皇權獨尊;但又必須適度放權,以讓臣子們去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在分權與集權之間,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
明初朱元璋一度曾廢除相權,以清除其對皇權的威脅。至明成祖時,因為政務繁忙,選了七人入值文淵閣,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在此基礎上,內閣發展起來。初期的內閣並無正式身份,內閣成員不過五品,被視作是皇帝的顧問和機要秘書。內閣出現後,其地位日益重要,皇帝的詔書諭旨,無不出於內閣之手。內閣成熟定型後,內閣首輔的地位相當於宰相。朱元璋絞盡腦汁想除去的相權再次出現,且權力日益增強,並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權。
而內閣對皇權的分散,則來自“票擬權”。明代各級官吏遞交給皇帝的公文,首先要送到內閣,由內閣用墨筆在紙條上先擬旨,然後貼在公文上交給皇帝審定。皇帝如果同意,就用朱筆批改,即“批朱”。一般而言,皇帝都是“照閣批朱”。皇帝對“批朱”這樣的差事感到膩煩,於是設立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來幫助自己“批朱”。這樣,隻要內閣擺平太監,雙方合作,也就能操作一切政務,這也是明代太監得以弄權的一個重要原因。內閣權勢一大,也出現了如張居正、嚴嵩這樣的權臣。
清室未入關之際,已有議政機構,即“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又稱“議政處”)由皇太極設立,權勢極重,是清廷“會議國家機要事宜”的機關。議政王大臣最初是武職,以適應戰爭需要。入關之後,開始重視“文治”,相應地文官增多。對用人行政、軍國大事,議政王會議有議論權,無決定權,最後的決定權在皇帝手中。清室曾照搬明代製度,設置內閣,但有議政王會議淩駕於內閣之上。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帝形成了一定的製約,並對皇帝的決策產生影響。皇帝如果得不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支持,其政務也難推行。清廷還借鑒明朝的政治機構,設立了內閣與六部。對於內閣的弊端,皇帝也是洞然於心,可治理天下卻又離不開內閣。
康熙朝為消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的影響,於1677年設立南書房,與議政王會議、內閣三足鼎立。南書房設在乾清宮西南,本意是讓翰林院的官員在此間陪皇帝研究學問,吟詩作對。陪伴皇帝,自然得挑選才學優異者入值,這些人稱“南書房行走”。
康熙所挑選的都是當世之名士,如王士禎、查慎行、高士奇、方苞、沈荃、等。入選者除了名氣與才華之外,還得接受康熙親自麵試,以判斷是否可用。由於漢人讀書好,學問高,自然入南書房的占據多數。
招了一批才華橫溢的人在身邊,康熙就讓南書房根據自己的意思起草各類詔令,擬寫諭旨,這樣南書房得以幹預政務。在南書房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其工作人員的選擇標準開始提高,也更注意保密性,南書房漸漸地成為了皇帝的禦用秘書機構。南書房這個地方,除了康熙及工作人員之外,絕無外人可到,極其機密。工作人員也都“慎密恪勤”,注意保密。
總體說來,南書房分散了議政王會議和內閣的權力,而因其形式靈活,依附於皇帝,可控性強,保密性佳等特點,使它備受康熙青睞,也為軍機處的成立提供了雛形。
雍正登基之後,培養親信大臣,打擊朋黨,整頓吏治,集中皇權,又在思想領域打擊異端,爭奪輿論陣地,宣傳清廷統治的合法性。在此過程中,雍正已開始構思創設一個政治機構,這個政治機構專屬於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從。這個機構效率極高,又具備保密性,但卻沒有專屬府衙,也沒有專門官吏。它既能滿足皇帝集權的需要,又能高效地處理軍政,控製思想,預防朋黨。雍正七年,帶著這個機構的藍圖,雍正一手創設了影響清國國運,主持清國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
就雍正而言,創設軍機處有多重動機,而直接契機則是對準噶爾部的用兵。
有清一代,對於天下大勢有著清晰的主線,即:要經略中原,就要聯盟蒙古各部;要得到蒙古支持,就要控製住藏傳佛教;要控製藏傳佛教,則須保持對西藏的影響力。清初,西藏一直處於蒙古和碩特部的控製之下,與清廷關係和睦,彼此相安無事,直到準噶爾人出來爭雄。
準噶爾(又稱綽羅斯)部本是蒙古四衛拉特(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的一部,在曆史上四衛拉特分化演變,彼此爭雄(衛拉特在明代音變稱為瓦剌)。至十七世紀,由於內部人口壓力,土爾扈特轉向伏爾加河流域發展,和碩特部則向青海、西藏發展,並控製了西藏、青海。
到了康熙年間,雄才大略的噶爾丹崛起於草原,並向康熙發出挑戰,終於引發了康熙的三次親征。康熙三次親征,雖擊敗噶爾丹,卻未能鏟除準噶爾部的勢力。在噶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統治下,準噶爾部虎視眈眈,待機而動。對清廷來說,準噶爾乃是最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