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美麗大銀川(1 / 3)

春天絮語——書記訪談錄

金金秋時節,天高雲淡,塞上大地,風光如畫。在全市各族人民喜迎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歡慶時刻,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崔波感慨萬千:縱橫捭闔憶往事,展望未來撼人心。自2004年1月到任至今,崔波在銀川工作已有5個年頭。5年來這位從齊魯大地走出的高官,與塞上百姓朝夕相處,田間地頭有他的足跡,建設工地有他的身影。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富有遠見卓識地提出把銀川建設成為“兩上最適宜”城市,深得民心,合乎科學。為打造“塞上明珠”銀川,為百姓安居樂業,他把大量智慧和心血奉獻給了第二故鄉——銀川。

以事業為己任,才能有大抱負

回顧往事,崔波動情地說,以事業為己任,才能有大抱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2006年,銀川市提出了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並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作為經濟總量占自治區近一半的首府城市,銀川市發展得快不快、好不好,直接關係著寧夏‘十一五’發展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全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農業產業化”。

過去的5年,是銀川市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麵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5 年。銀川市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突飛猛進,進入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銀川市在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其間,在城鄉麵貌和文化建設等7個方麵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邁上近400億元,走上了與銀川發展階段相符合的快車道。二是城鄉麵貌深刻變化。城市規劃布局更加科學,宜居性進一步提升。建成區麵積擴大1倍,城鎮化率達到63%,提高了11個百分點。三是發展活力競相迸發。銀川市確立了“近聯、遠引、外拓”的對外開放思路,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廣泛活躍,累計引進到位資金192億元,是前五年的17倍。四是統籌發展取得實效。銀川市全麵完成“兩基”攻堅任務,提前實現免費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5%。移民地區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五是民主法製建設紮實推進。市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平安銀川”創建在全區率先實現,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成效顯著。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六是文化建設異彩紛呈。建設“誠信銀川”,創建和諧社區(村鎮),打造“湖城廣場文化”品牌,發展回族風情舞台藝術,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果。七是黨的建設全麵加強,堅持開展新時期“創先爭優”活動,進一步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作用。

加快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

崔波對銀川市的發展深思熟慮,對建設“兩上最適宜”城市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說,建設“兩個最適宜”,一個是要建設“最適宜創業”的城市。銀川市必須是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達到合理配置,創業的支撐、激勵、保障機製趨於完善,創業成本低、創業機會多、產業競爭力強的城市,對資金、技術、人才等有較強的聚集作用。另一個是要建設“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銀川必須成為自然、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能夠滿足人的共性和個性需求,環境宜人、生活舒適、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先進的城市。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要以環境建設為突破口,主要加強了政務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建設,通過優化政務環境,推行全程代辦製和一審一核製,切實加強政務效能建設;通過優化人文環境,全市創業文化得到弘揚,“誠信銀川”建設穩步推進,開放、競爭、創新、文明的觀念進一步樹立。銀川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的驅動點是對工業發展實施科學規劃、分類布局,進而實現產業對接、功能互補、設施配套、分工協作、關聯適度、鏈條完整。其次,銀川農業發展注重集群式發展,求得集聚效益,淡水魚、長紅棗、無籽西瓜等特色農牧產品已形成集聚品牌效應,其中羊絨產業已實現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初級產品向終端產品的產業升級,加大科技投入,增強創新力度。

談到今後銀川市未來5年的發展,崔波充滿信心地說,我們要在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寧夏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的精神鼓舞下,更加努力拚搏,開拓創新,使銀川人民深切感到,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集中反映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是引領銀川未來發展方向的“靈魂”。要在未來的5年中,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爭取翻一番,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2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建設和諧社會更加富有成效,全社會創業活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讓銀川市盡顯“塞上明珠”迷人的風采。

銀川的未來更美好

大銀川建設波瀾壯闊,崔波深感責任重大。他說,今後要抓好六個方麵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打造工業“一強五優”,大力發展農業“兩強多優”,營造“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積極構築服務業“三個中心一個目的地”;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麵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宜居性;三是全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五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體製機製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銀川;六是切實加強黨的建設,以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北各省會城市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已取得有口皆碑的輝煌成就。今日的銀川,已取得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節水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優秀城市等光榮稱號,已成為西部經濟、金融、商貿、科技、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橋梁和輻射寧夏全境及陝西、甘肅、內蒙古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今後,我們將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認定目標,不遺餘力,開拓進取,用全市人民的力量與智慧,讓一個繁榮、文明、和諧、開放的現代化大銀川迅速崛起。

“興工強市”建設大銀川

改革開放30年,銀川市為了增強工業經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改善城市麵貌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曾先後召開過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三次“興工強市”動員大會,都把發展工業經濟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在不同階段為銀川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南通振興銀川工業經濟

1981年12月,自治區黨委任命徐芊為中共銀川市委書記。徐芊上任後,接手的是10年“文化大革命”給銀川造成的“爛攤子”,那時的銀川市工業基礎落後,1980年工業總產值4597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僅3172萬元。

徐芊來到銀川市後,繼續貫徹落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工廠、農村調查研究,尋找發展銀川工業經濟的出路。市委一班人經過深思熟慮和認真分析,大膽提出了“寧夏要發展,銀川走在前”的號召。1982年3月在徐芊的建議下,組成經濟考察團赴江蘇南通市考察學習,這是銀川市組織的第一次大型外出學習考察團。考察學習回來,市委在原銀川東方紅劇院召開千人“學南通,振興銀川工業經濟”的動員大會。在動員大會上,徐芊鼓舞企業領導並承諾說,全市100多家工業企業要展開生產產值、效益競賽,哪家企業能在1982年實現產值500萬元,便可升為縣(處)級,這在當時是一個重大改革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全市各工業企業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