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因果(1 / 2)

雜譬喻經說: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某日,一位以殺生為業的屠夫前往見國王,並請王答應他一個請求,王問他有何願望,他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全部賜給我包辦。”

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別人做,為什麼你卻那麼喜歡做?”

屠夫答:“我往世曾做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生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天上壽盡,又出生為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生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為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生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屠羊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請求。”

王問:“就算真如你所說的,但你怎麼知道的呢?”

屠夫答:“因為我具有能知宿命的能力,可以知道往世的事。”

王不相信,認為他說謊,因為像屠夫這麼下賤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麼有能力知道宿命?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佛請教。佛答說:“屠夫所說全都真實,並非說謊。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善心隨生,由於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為人又能知宿命。因為敬佛的功德,造作於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見他受報。等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他將墮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接著無數次出生為羊,一一償還命債。這

位屠夫,知宿命的能力很淺,隻知過去世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於是誤認為屠羊是使他生天享福的原因。”阿闍世王至此恍然大悟。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前麵說的“好人沒好報的例子”,那是好人以前種的惡因,因緣成熟,必然要得到惡果,因為惡因不會結出善果來。壞人今天有善果,是因為從前種了善因,因緣成熟,必然的到善果,因為善因不會結出惡果來。

同樣的,好人今日種的善因,日後因緣成熟,必然也會得到善果,惡人今日的惡因,日後因緣成熟,必然得到惡果。而一般人所謂的“好人沒好報”是想用今日的善因抵消過去種惡因得到的惡果。就像今日種了蘋果,明天就想蘋果樹上接出很多果實一樣。

阿闍世王恍然大悟了,可我還是迷迷糊糊,可能是我悟性太低了,忍不住反駁他。

做好事可以獲得好運或改變命運,但實際上是做好事不得好報的比比皆是,遠的說,曆史上的忠臣和賢相都沒好下場或命短,比如文天祥,嶽飛諸葛亮等,也許有人說出名也是好報,那好,你能用你的命去換虛無的名嗎?壞人壞事很多沒得到報應,就是有也是少數。其實這可能就是概率事件,就是壞事和好事做多了,就會出現某些得到好報或壞報的,和因果報應,本身拉不上關係吧。

三世因果了,是某些壞人這輩子福分沒享受好,或好人上輩子做壞事,太多孽業,所以好人做多少好事,都不能改運,隻能為下輩子準備了,而壞人因為上輩子做好事太多,所以這輩子做多少壞事都沒關係,隻要他做的壞事不足以抵消他的福分就繼續作惡,享福,我覺得這就是最矛盾的地方了。既然你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冤冤相報何時了,講究寬容,仁慈,相逢一笑麵恩仇的大慈大悲,但為何這人要是一輩子作惡了,就要下輩子還要有所謂的業報,果報啥的。你這一輩子給別人帶來災難,或害過別人,那麼你被害的人來世會變成你的某個熟悉的人繼續來糾纏你,報複你,你自然在這輩子受苦了,下輩子也會去報複他了,這樣就生生世世報複下去了,還哪有仁慈呢?都提倡報複論了,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很多一輩子做的好事和壞事都和前麵幾代和後麵扯上關係了,那還有完沒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