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1)

1997年,我調入寧夏工作。第一次參加會議,就聽到一個不熟悉的名稱——“吊莊”,我問坐在身旁的同誌,何為“吊莊”?答曰:寧夏南部山區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生產、生活條件,農民很窮、很苦,把他們搬遷到有水利條件和可開墾的地方開發建設,脫貧致富,這些移民鄉村,仍由原所在縣管理,就是“吊莊”(現“吊莊”已全部實行屬地管理)。後來我才知道,自“三西”扶貧以來,寧夏就把搬遷移民、異地開發作為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解決那些缺乏必要的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鄉村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以紅寺堡開發區為主戰場的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是寧夏投資開發、搬遷移民規模最大的扶貧工程。

1996年,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莫基。1998年,紅寺堡開發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建立,並開始移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建設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指揮部周密計劃,組織設計、施工,建設水利工程,開發耕地;紅寺堡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安置移民,帶領移民建設田間水係,種植特色農產品,禁牧封育,植樹造林,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通過招商引資,建設城鎮,發展二、三產業,到現在,紅寺堡開發區境內的水利工程全部建成,開墾耕地近40萬畝,移民17萬餘人。昔日的荒漠變成綠洲,移民解決了溫飽,並滿懷信心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紅寺堡鎮街道寬闊,樓房林立,人氣很旺。最近幾年,紅寺堡開發區已經成為寧夏貧困縣(區)中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

《紅寺堡開發區誌》全麵記錄了紅寺堡開發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情況,展現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建設者們和紅寺堡開發區的幹部群眾克服困難,開拓創新,同心協力,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和已取得的開發建設成就。該誌體例完備,內容翔實,特色鮮明,為當代和後人提供了一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寧夏揚黃河之水,開墾土地,移民開發建設的曆史,是一部很好的誌書,故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