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雪芹傳說故事》序(1 / 1)

人民熱愛自己的作家,常常把許多好事都加在喜愛的作家身上。這在民間傳說裏,都有突出的例子。

過去,一些流傳廣泛的文人故事,如:解學土的故事、唐伯虎的故事、紀曉嵐的故事、徐文長的故事……等等,在這些傳說故事裏,人民對他們傾注了無限的熱愛和喜悅,讚頌了他們隨機應變,處事敏捷,鄙棄權勢,不畏強暴,扶助弱小……故事越傳越多,流傳越來越廣。從此,這些人物也都成了“箭垛”式的人物。從這個事實上來著眼,有關他們的傳說,直到今天,還有著它的現實意義。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原因是這些人都有愛憎分明的性格,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站在人民一邊的,站在被侮辱被損害者一邊的。當然,也就大都不合當時顯宦縉紳們的胃口。因此,那些豪強猾吏和文士書辦們,也不遺餘力地編派徐文長、唐伯虎這些人,盡量來醜化這些人。但人民是不允許這樣做的,便和這些豪強猾吏、文士書辦們唱對台;人民是多數,在人民中流傳的口頭傳說,倒成了人民心中所愛的人們的名副其實的言行了。那些誣蔑的說法,早已煙消火滅了。有的則化腐朽為神奇,成了人民喜聞樂道的故事。人民用自己的感情豐富了他們。

比如,唐伯虎壓根兒就沒有“點秋香”這回子事兒,但大多數人都相信是真的,並且認為這個故事,符合唐伯虎不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性格。這種例子還有很多。

讀了張嘉鼎同誌搜集整理的《曹雪芹的故事》,不禁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有的故事是以前聽過的,有的則是最近在《民間文學》上看到的。這些故事可貴的地方,就是因為它們是活的故事,它們正在西山鑲黃旗、正白旗一帶人們的口裏講說著,不但活在人們心裏,還傳在人們嘴上。

北京有句土話,形容一個人與眾不同,就說:“你這人真個別。”“個別”也可以說成“格色”,或者說成“隔路”。“個別”這個詞兒,在目前北京口語中已經不太流行了。在半個世紀前,北京人還把異樣的洋錢,叫作“大個別”,可以印證“個別”這個詞兒的確切含義,就是與眾不同的意思。

據張嘉鼎同誌對我說,目前,在西山鑲黃旗、正白旗一帶,還有人對與眾不同的人說:“你這個人真曹雪芹!”把曹雪芹作為形容詞來用。

用世俗的理解,這個作為形容詞的“曹雪芹”三個字,並不是什麼褒詞,而是貶詞。但是把它和曹雪芹本身聯係起來看,把它和《紅樓夢》聯係起來看,就會懂得老百姓是多麼善於理解曹雪芹了。他們是多麼了解曹雪芹是個最能衝破“樊籬”的人物,什麼陳規舊套都是束縛不住他的。這三個字正確表達的意思,也就是你這個人真是“與眾不同”的意思。

活生生的事實,給我很大的啟發,實在值得深思。如果單純去對照書本來看待這些傳說,自然會發現它好多地方是不合理的,會覺得無啥稀奇。但是,從傳說的角度來看待它,便會發現,人民為曹雪芹創造的篇章,是人民熱愛曹雪芹的結晶,傳說本身,就是把曹雪芹理想化的果實。

張嘉鼎同誌以樸實的筆調,在西山一帶,從老一輩人口中記錄、整理了這麼多有關曹雪芹的故事,是很有意義的。不但使我們能夠領會到人民群眾對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如何從各個方麵來傾注對他的愛戴,而且深刻地體現出,曹雪芹的心是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同時,更能說明曹雪芹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為什麼會是不朽的。

198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