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國家記憶2013?致敬曆史記錄者(1 / 1)

2013年11月17日,新曆史合作社主辦的“國家記憶2013?致敬曆史記錄者”致敬典禮在蘇州舉行,向8個在曆史記錄、發掘、傳播和公益領域內的傑出貢獻者致敬。

近一百年來,我們在向前奔跑的同時,回首家和國的記憶,有太多的遺忘、遮蔽甚至歪曲。

而幸運的是,在當下中國,有為數眾多的人,勇於承擔搶救曆史記憶的責任。

——他們參與發掘、記錄、整理、研究,參與教育、傳播、動員,參與解決曆史遺留問題;

——他們堅信並踐行: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值得記錄,每一份抵抗遺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曆史記錄需要公眾參與、公共立場,需要傳播和共享。

——他們盡自己的心力,默默耕耘,對曆史盡責,為時代留證。

我們有理由向他們致敬。

年度曆史影像——《生死連,兄弟情》

那是一場離我們最近,卻離我們最遠的戰爭;那是一群仍在我們眼前,卻被視而不見的青春身影;那是一個已經逝去,卻被呼喚回歸的年代;那是一卷在曆史中被潛像,而在今天才得以顯影的底片。

年度曆史圖書——《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先生長於亂世,半生漂泊,“先後經曆七個國家,看過五種文化、三種製度”,嚐遍家國情恨、人世沉浮,於是有了四冊回憶錄的宏篇巨製。

先生自言“上天把我留到現在,就是叫我做個見證”,於是,一己受想行識之中,足見一代眾生的存在;一人流亡生老之際遇,可窺曆史之壯闊、世紀之流轉。

年度曆史記錄者——全國中學生曆史寫作大賽參賽學生

曆史的傳承,記憶的接續,不僅是通過書本與考試,更需經由口耳相傳,血脈相通。父母雖老子弟在,數萬名年輕人持續接力,由自己出發,追溯生命的來路與去向,追問家國的過去與未來,可知吾史不斷,薪火不滅。

年度曆史報道——中國青年報《為心道歉》

為心道歉,留史為證。我們也許能躲避過去,但終究逃不過曆史。《中國青年報》不僅記錄了一段往事的開頭與結尾,也在追問一個時代的來由與方向。

年度曆史行動者——“文革”個人道歉者

曆史,是所有人的過去。曆史的負麵,不僅國家當需反思和戒惕,個人亦當有自省與擔當。遲到四十年的道歉,雖然來遲,卻正當時。

年度曆史公益——孫冕和他的朋友們

他在公開信中發誓:“如不讓幸存的老兵在他們暮年過上有尊嚴的日子,切斷我的手指,誓為抗戰老兵募錢。”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一言之諾,也不僅是他的朋友們的古風高義,他還希望帶動這個國家,站出來為父輩盡孝,為曆史擔責。

年度公民寫史——沈博愛

他隻是一位普通農人,是中國大多數的一員;他的經曆因坎坷而平常,正如中國大多數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他並不像大多數人那樣默然終身,由此他成為千千萬萬夢碎而無聲消亡者的代言人。天不喪中華斯文,隻因為在中國的底層,一批並非博學鴻儒的小人物,有著賡續文脈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年度特別致敬——張思之

他的法律生涯與紅色中國同齡,因此他也與這個國家的法治進程同命。他用行動守護曆史的底線,他用辯詞刻下曆史的年輪,他用自己的一生為時代寫下獨特的“案例”。或者說,他,以及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