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七雄紛爭引發的思考(1 / 1)

(一)統一成為必然趨勢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紛爭,但這其中又孕育著統一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的趨勢大大加強。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從經濟條件來說,由於戰國經曆了春秋時期以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各地的經濟聯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四方的物產都運到中原地區進行交換,這給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第二,人們渴望統一。農民厭惡割據和混戰帶來的負擔和苦難;工商業者因混戰割據限製其發展而要求統一;地主階級希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保護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統一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願望。第三,從民族關係來說,經過長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華夏民族形成了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具有較強的凝聚力。第四,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和兼並戰爭,大國吞並小國,弱肉強食,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均勢,諸侯國數目減少,並且形成了區域性的穩定和局部的統一,為大一統提供了條件。最終,秦國滅掉六國,完成了統一,結束了戰國七雄的紛爭。

(二)重視人才

戰國七雄之中以齊、秦兩國勢力最為強盛,想必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齊、秦兩國都重視求賢以振興國家。

1.齊國

齊國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齊國統治者長期執行了正確的用人政策,齊國自薑太公建國之初,就將“尊賢與用能”作為齊國用人之道,這在當時世卿世祿製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具有非凡的意義。“尊賢與用能”極大地團結和利用了齊國土著及異姓貴族中的賢能之士,緩和了薑氏政權與土著及異姓貴族之間的激烈矛盾,這也是齊國能夠在建國之初迅速穩定並最終成為大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為重要的是,薑太公同時為後世薑氏君主樹立了尊賢用能的榜樣。春秋時期,齊桓公進一步發展了薑太公“尊賢與用能”的用人政策。當是之時,管仲與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大亂,於是他們各為其主,管仲隨公子糾逃往魯國,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在齊國周邊伺機而動。隨後齊國果然大亂,兩位公子都想趁機回國奪取王位,但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管仲為使公子糾順利即位親率軍隊截擊公子小白,當公子小白的車隊走近的時候,管仲一箭便使公子小白倒地不動,管仲對公子小白的死信以為真,於是率軍撤退。但公子小白其實並未中箭,他隻是倒地裝死罷了。麵對當初差點殺害自己的仇人,齊桓公並未耿耿於懷,反而在鮑叔牙向自己推薦管仲時不計管仲當年一箭之前嫌,重用異國之臣管仲,並尊之為“仲父”,位在命卿國氏、高氏之上,權勢僅次於自己。正是齊桓公這種“尊賢與用能”使得齊國最終能夠成就霸業。

2.秦國

秦國自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有功建國後,國力一直未有提高,直至秦穆公即位後,他決心使秦國強大起來,於是尋求、招募天下賢能之士輔佐政事,以實現自己的遠大誌向。百裏奚曾任虞國大夫,作為晉獻公女兒的陪嫁入秦,後不甘恥辱,出走到楚。秦穆公聽聞百裏奚之賢,命人用五張羊皮將其請回國中,委以重任。由餘是秦穆公稱霸西戎的關鍵人物,此人乃是賢能之人,秦穆公利用離間計使其為秦國所用,在他的幫助下,秦國得到進一步發展。秦穆公在這些賢能之士的幫助下,終於實現了稱霸西戎的雄心壯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秦孝公即位之後,商鞅離魏入秦,以“強國之術”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兩次變法使得秦國富強起來。秦惠王時期,魏國人張儀以“連橫”的策略深得秦惠王寵信,秦惠王以客卿之禮相待,並委以重任。最終張儀“連橫”的策略拆散了東方六國的“合縱”,六國勢力遭到削弱,從而加速了秦國的統一步伐。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選賢是決定著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關鍵。戰國時代的紛繁戰亂以秦國的一統天下降下了帷幕,曆史又將翻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