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雖然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剿殺下最終以慘烈的失敗而謝幕,但它有著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義和團團眾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反帝愛國壯舉,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曆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勢力,顯示了中國人民抵抗侵略、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不可戰勝的巨大力量,正是義和團對帝國主義的痛擊,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使得帝國主義對華政策由瓜分走向保全。
從根本上講,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出兵中國的目的是瓜分中國,在中國勢力範圍最大的英國和俄國尤其是這樣。如前所述,英國企圖通過“東南互保”獨占長江流域,後來又陰謀策劃張之洞兩湖“獨立”、李鴻章兩廣“獨立”;俄國在參加八國聯軍,聯合剿殺義和團運動的同時,還直接出兵中國東北,並試圖將中國的新疆和蒙古囊括在自己的殖民統治之下;德、日、法也在積極謀取更多的侵略權益,其最終目標就是準備瓜分中國,而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帝國主義分子吹噓隻要有一萬名現代化的軍隊就能夠橫行全中國。但是,義和團在同八國聯軍作戰過程中的英勇無畏表現,使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無論怎樣積貧積弱,畢竟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在這個漫長的曆史時期,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凝聚力,盡管眼前的中國好似一盤散沙,但畢竟與小國不同,列強沒有能力直接對這個國度徹底瓜分,直接進行殖民統治,這隻會大大激起中國人民反抗的決心和意誌,義和團運動十分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列強也深切知道,中國目前似沉睡的雄獅,要想讓其繼續酣睡,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過度加以刺激,而隻能采取更為緩和的侵略措施,如同瓦德西在給德國皇帝的上書中,分析在中國實行保全主義政策的原因時指出的那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總稅務司赫德當時寫了一篇《中國實測論》,說中國人已經“大夢探覺,漸有‘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之思想……自今以往,此種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彌漫全國”。鑒於這種分析,赫德也提出不宜瓜分,隻能先維持現狀,以免激起中國人更大的反抗,他認為“中國地土廣闊,民氣堅勁……吾故謂瓜分之說,不啻夢囈也”。美國基於其一貫的設想,更不同意馬上瓜分中國,因此在1900年7月,當聯軍已經在天津作戰時,就向各國發出關於“門戶開放”的第二次照會,要求列強在華機會均等,反對一國獨占。對此孫中山亦指出,“庚子、辛醜以後,中國人的脾氣,被帝國主義者認識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強硬手段,還不濟事;必須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將愛和平講禮貌的中國人壓伏得住”。列寧也在1900年底寫就《中國的戰爭》一文,明確肯定義和團是“中國的起義者”,並有力駁斥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什麼“黃種人敵視白種人”“中國人仇視歐洲文化和文明引起的”無恥謊言,明確指出:“是的,中國人的確憎惡歐洲人,然而他們究竟憎惡哪一種歐洲人呢?並且為什麼憎惡呢?中國人並不是憎惡歐洲人民,因為他們之間並無衝突,他們是憎惡歐洲資本家和唯資本家之命是從的歐洲各國政府。那些到中國來隻是為了大發橫財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謂文明來進行欺騙、掠奪和鎮壓的人,那些為了取得販賣毒害人民的鴉片的權利而同中國作戰,1856年英法對華的戰爭的人,那些用傳教的鬼話來掩蓋掠奪政策的人,中國人難道能不痛恨他們嗎?”孰是孰非,涇渭分明,人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指責義和團的“盲目性與落後性”,甚至將其斥之為“曆史的倒退和反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