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說宋朝(1)(1 / 2)

曆史上多次發生過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去江山的事。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二日夜,這一幕在開封城東北20裏的陳橋驛重演了。奉命出征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這裏組織兵變,披上黃龍袍,自立為帝。次日,回開封廢去了9歲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創建了中國曆史上一個曆經18帝、綿延320年的王朝——宋。

雖說宋太祖趙匡胤奪權的手段過於卑鄙,但他仍不失為一位雄才大略卓有建樹的皇帝。在討平後周舊臣的反抗以後,宋太祖首先致力於消滅割據勢力,以先南後北的方略,用13年時間,將荊南、後蜀、南漢和南唐先後平定。其後宋太宗又平定了吳越和北漢,恢複了比較完整的中華版圖,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軍閥割據局麵。為了徹底根除軍閥割據的土壤,宋太祖以杯酒解除了他最親信的幾位軍事統帥的兵權,然後就在軍事、政權和財政等方麵實行了一係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首先,分割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權力,添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並設樞密使和三司使分掌軍政和財政大權,都聽命於皇帝。其次,禁軍不再設最高統帥,分由三衙管理,三衙互相牽製,長官都由資曆較淺者擔任,便於駕馭。同時實行更戍法,禁軍每三年調防一次,將領不隨軍隊調動,使“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於驕惰”,結束了武人專橫跋扈的局麵。第三,將節度使架空,各州郡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由文人擔任,任期短暫,並設通判分其權力,予以牽製。第四,重視文化,重用文人,發展科舉製度,嚴格考試程度,增加取士名額,將他們充實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機構中,建立了龐大的封建官僚體製。這些措施,有利於加強皇權、安定社會和經濟發展,但是,其防止軍閥形成的軍事體製,兵權過於集中,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官僚機構龐大而互相牽製,辦事效率低下。所以,以後宋朝國力漸弱,在外敵麵前被動挨打,人民負擔太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最後在內外交困中被外族所滅,這些都是趙匡胤所始料未及的。

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他嚴格自勵,鼓勵進諫,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勤於政事,清廉吏治,嚴格獎懲,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創造了一個新的“太平盛世”。他招撫流亡人口,鼓勵墾荒,重視水利建設,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宋太宗本人文化修養很高,充分認識文化的作用,重視圖書的搜集和整理,組織學者編撰了《太平禦覽》等三大類書,還禮遇儒臣,網羅人才,促進了社會的治理和文化的昌盛。

宋朝建國以後的100多年間,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自耕農的數量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墾田數大增,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和進行低產田的改造,農業生產發展到新的水平。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動了北宋礦冶、紡織和製瓷業的發達,造紙業和印刷業更為繁榮,手工業成就突出。社會產品交換的擴大,促進了商業的空前繁榮,農村集市遍及南北,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商業城市,城內坊市的限製被打破,形成了一片片連在一起的開放的街市,為了便於商業活動,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經濟在中國經濟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從嚴格意義上講,宋朝始終沒有實現過對全國的統一,早在宋建立之初,北方就矗立著一個強大的契丹族政權——遼。當年,後晉統治者石敬瑭為了得到遼的支持,自稱兒皇帝,將燕、雲等十六州獻給遼。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親率軍隊滅了北漢,乘勝伐遼,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一戰,宋軍大敗。986年(雍熙三年),乘遼朝君主年幼、太後掌權,宋太宗又指揮大軍向遼發動進攻,岐溝關之戰,宋軍又吃了敗仗,老將楊業捐軀疆場。從此,宋對遼改取守勢,遼軍不時騷擾宋朝邊關。1004年(景德元年)秋,遼蕭太後與聖宗率20萬大軍南下。起初,宋軍一再挫敗遼軍。當遼軍進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宋真宗慌了手腳,謀劃遷都避敵。經宰相寇準力爭,宋真宗親臨澶州,給前線將士很大鼓舞。但宋真宗一心議和,終於以每年給遼銀絹30萬兩匹為條件,達成澶淵之盟。從此,雙方進入相對穩定與和平的時期。

與此同時,宋朝還麵對著西北地區西夏政權的威脅。西夏是黨項族首領元昊於1038年(寶元元年)建立的政權。此前,黨項族就不時進擾宋朝邊境,建夏不久,先後在三川口和好水川大敗宋軍,宋朝不得不派重臣韓琦、範仲淹等到西邊防守,雙方互有勝負。1044年(慶曆四年),宋夏曾達成和議,宋每年“賜”大量銀絹物品給西夏,西夏向宋稱臣。宋神宗時,雙方戰爭又起,1081年(元豐四年)的靈州之戰和次年的永樂川之戰,宋軍死亡60萬人。1098年(元符元年)平夏城之戰,夏亦損失慘重。雙方於次年再次議和,從此再未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