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包括秦、西漢、東漢,和一個建立在兩漢之際的、短命的王莽“新”政權。
秦王朝是由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建立的。
秦王政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是因為自戰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政治、經濟聯係加強了,出現了統一的趨勢;是因為春秋以來持續不斷的爭霸戰爭,兼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們渴望統一,渴望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是因為秦自商鞅變法以後,持續改革,使秦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關東六國則是一個一個的衰敗下去,由秦統一全國,已是水到渠成;更是因為秦王政的宏大氣魄,在繼位後認清形勢,當機立斷,以過人的膽識推進統一戰爭。在統一過程中他善於用人、勇於改過,僅用了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消滅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達數百年的局麵。
秦王政統一全國後,自以為德侔三皇,功高五帝,因而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在確定帝號後,更製定了一係列加強皇權的措施。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把郡縣製推行到全國。秦始皇這一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製度,對以後曆代王朝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在軍事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一係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些措施不論是對秦王朝,還是秦以後曆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秦始皇畢竟是封建帝王,統一六國的巨大成功,使他意滿誌驕、恣意享樂;使他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更使他殘忍的性格得以充分的顯露,從而使他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
秦始皇死後,其子胡亥以陰謀取得皇位,是為秦二世。正因為秦二世是以陰謀取得帝位的,所以他上台後,濫殺無辜,“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再加以徭役之無期,賦稅之無度,刑罰之苛重,使人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因此,當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秦王朝傾覆於農民起義的火流之中。
秦亡後,天下英雄逐鹿中原,西楚霸王項羽,盡管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又有號稱“百萬”之師,但最終天下被小小的泗水亭長劉邦所得,從而建立了漢王朝,都長安。劉邦即是曆史上的漢高祖。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平民而做上皇帝的。之所以如此,在於秦統一六國後,為防止六國貴族圖謀複辟,以遷徙等手段給他們予以打擊,使得貴族難以再形成氣候。而劉邦自參加農民起義後,善於把握和利用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特別是在楚漢戰爭中,正確地運用戰略戰術,堅持與項羽鬥智不鬥力;善於用人,善於分化利用多種力量;再加之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鼎力相助,使守有賢相、謀有良臣、戰有猛將,取得政權,奪得天下,應當是曆史的必然。
劉邦稱帝後,在政治上麵臨著如何重組國家機器,如何鞏固劉氏政權的利益;在經濟上則必須盡快恢複因秦的暴政、連年的戰爭破壞而幾乎崩潰邊緣的社會經濟。為此,劉邦采取了一係列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是適應了西漢初年政治、經濟的需要,因而其基本精神在惠帝、呂後和文帝、景帝時期都得到堅持。但由於漢高祖在處理皇帝與功臣、中央與地方、發展農業與工商業等問題上存在偏差,使西漢初年就出現了一係列影響和製約西漢曆史發展的社會問題。
漢武帝繼位後,西漢的經濟經七十年的恢複和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但在政治上,以王國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沿秦之舊的官製,存在著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軍力分散於全國各地,都城無重兵,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在民族關係上,北方的匈奴日益強大,不時南下,並揚言飲馬黃河;南方的南越、西南夷也相繼宣告獨立。這一切使漢武帝不得不進行一係列以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全麵改革,而這些改革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經濟繁榮且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的基礎上,漢武帝開始了大規模的拓邊、征伐。漢武帝的這些對外戰爭,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加強各民族的團結,起著積極的作用。但這些大規模的戰爭,消耗了漢的巨額經費,再加之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使漢初以來的積蓄消耗殆盡,從而使人民的負擔日益加重,武帝末年,小股的農民起義已是此起彼伏。為此,武帝追悔往事,下詔自責,申明此後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與民休息”。武帝在此後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