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跑項目 (2)(1 / 3)

締造29軍,蕭振瀛實為首功。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兩個孟嚐君一樣的人物都跟西北軍有脫不開的幹係——何成浚打垮了一個老西北軍,而蕭振瀛卻隻手重建了一個新西北軍。

聚義亭建起來了,“宋公明”也正式坐上了頭把交椅,下麵就輪到給各位兄弟排座次了。

蕭振瀛被授以總參議,還和過去那樣兼管軍法。

宋哲元原先的參謀長張維藩仍任29軍參謀長。

29軍下轄兩個師,張自忠是部隊改編中的主力,又是“二頭兒”,自然其中一個師的師長必須讓他擔任。另外一個師的師長,則由張自忠推薦,安排馮治安就職。

馮治安本人當時已無一兵一卒,但他過去於張自忠有保舉之恩,加上又是宋哲元曾經的嫡係人馬,居師長之位,大家都無話說。馮治安和趙登禹的關係很好,趙登禹也就到他下麵做了旅長。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副軍長。

副軍長這個職位是原先計劃裏沒有的,但兄弟們的座次擺不平,隻好臨時插了兩個板凳進來。

其中之一是小名叫“呆子”的劉汝明。他原先在老西北軍中的地位是和宋哲元差不多的,中原大戰後手下的兵也折騰得沒剩下幾個,便來投了宋哲元。按照宋哲元一開始的想法,29軍準備編3個師,也讓劉汝明當師長。

一個軍編三個師,這在陸軍裏並不逾越常規,但這個方案在少帥那裏通不過。宋哲元隻好讓他做了副軍長。

另一個副軍長是秦德純(保定軍校第2期步兵科)。

29軍高層基本上都是武將,唯蕭振瀛和秦德純在宋哲元身邊一左一右,運謀籌劃,可劃入謀臣之列。

29軍雖然是由宋哲元當頭,但實行的卻是現在流行的圓桌會議的模式。大家達成默契,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由這“八巨頭”集體商量,集體負責,計議好後再行動(“尺事八人共議,謀定而後動”)。

經過這麼一運作,29軍成為老西北軍舊部中相對最鞏固也最團結的一支部隊,外人輕易很難拆分得開,自然也不用提什麼倒戈和離間了。

戶口問題終於解決了,可是他們還麵臨著時時揭不開鍋的難題。雖然有了編製,但29軍的軍餉卻少得可憐,畢竟是雜牌軍,能讓你們湊合著一塊兒吃就不錯了,再要想吃飽和吃好,實在是很不現實。

蕭大哥,為了大夥,你還是再去南京跑一趟吧。

又得走門路,找關係了。

蕭振瀛最初想到的人是國舅爺宋子文。

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宋子文正是最當紅的時候,在老蔣那裏很吃得開。如果能讓他在老蔣那裏美言幾句,不愁好事不成。

可是這條門路好是好,但是進不去,甚至連宋子文的麵都沒有辦法見著。

宋部長什麼人,當年的頂級海龜,不僅僅是喝過洋墨水那麼簡單,人家喝的還是美國哈佛的洋墨水,平時走路都是鼻孔朝天,一不高興,連老蔣都不放在眼裏。

別人跟他一說蕭振瀛求見,他馬上問:蕭振瀛是誰?他留過英,去過美嗎?知道來是come去是go,點頭yes搖頭no嗎?

哦,都不知道,英語也不會說。那我怎麼跟他交流?不見!

蕭振瀛沒有辦法,隻好退而求其次,去敲另一個顯貴的門——宋子文的姐夫、老蔣的連襟孔祥熙。

這一敲真的敲開了。

說起來,孔祥熙和西北軍還有那麼一點曆史淵源。早在馮玉祥尚未脫離直係的時候,孫中山為了策反他革命,就把孔祥熙派到了老馮身邊。後來,老馮就真的幹起了革命,通過發動北京政變,把老東家直係政府給掀了個底朝天。

北伐以後,老馮成了“四巨頭”,孔祥熙和老蔣又是那種關係,兩人的往來自然比以前更加密切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這之前,並不說明孔祥熙對蕭振瀛一定留有什麼印象,雖然蕭振瀛上次來京,彼此又照過一麵,但也早就不知拋到哪個九霄雲外去了。

對於孔祥熙來說,每天找老蔣托關係的人不知凡幾,而蕭振瀛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過客而已。

但是印象是可以加深的,尤其是當對方拎著厚禮上門的時候。

29軍窮得叮當響,最缺的就是錢,然而正所謂“舍不得金彈子,打不住銀鳳凰”,為了把門路走通,大家想方設法,又東挪西借了兩萬塊錢,買了厚禮送給孔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