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列寧的這句名言,曾經令無數革命者激情澎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去。金戈鐵馬、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奮鬥不息,寫下了一頁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大革命,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人來說,已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了。人們幾乎已經淡忘,在距今八十多年前,在距離北京三千多公裏的中國南部,在南海之濱、五嶺之陽的廣東,曾經成為一場震撼中國曆史的大革命中心。這場革命,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在國共兩黨合作之下,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席卷長江以南,波及全國,最終摧毀了北洋官僚集團的統治,使國民黨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打破了以往隻有北方統一南方,沒有南方統一北方的曆史神話。
盡管這場革命隻是曇花一現,最終以國共兩黨流血分裂告終,但它的影子,卻一直徘徊於中國的政治生活當中。它所形成的一係列思想理論以及具體的政治方式,包括社會動員模式、革命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直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在回顧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曆史,從井岡山到北京城,從土地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我們都不難找到1920年代那場大革命的遺傳基因。
這場影響中國幾十年的大革命,為什麼不發生在天子腳下的北方,不發生在黃土高原,不發生在西方勢力強盛的東部沿海,卻發生在廣東呢?
自古以來廣東就不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它的地理特點是對內相對封閉(有五嶺阻隔),對外則完全開放,擁有中國最大的一片海洋國土——南海,有八千多公裏長的海岸線,從漢代起就是海上絲路的始發地。雖僻在南版,然門戶四達。當中國處在一個封閉的大陸農業社會時,廣東被視為偏遠的蠻荒之地;但當世界進入海洋時代以後,廣東便成為中國麵對世界的最前沿了。
曆代王朝對廣東的控製,本來就有鞭長莫及之感,在經曆了太平天國動亂之後,國家機器已嚴重破損失靈,對南方的管治,更趨於鬆弛。在近代史上,第一波從南向北的革命,是太平天國;第二波,是同盟會的反清革命;第三波,就是1920年代的大革命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發源地都在廣東(太平天國雖然起於廣西,但一班領袖大多為廣東人),這就絕不是偶然的了。
中國有句老話:“王氣在北方,民氣在南方”。早在鴉片戰爭時,林則徐就覺得廣東有一股強悍的“民氣”,可與洋人決一雌雄,他向朝廷請戰時說:“民氣可用。”民氣固然可用,卻不是人人會用。善用者,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甚至創造曆史、改寫曆史。
廣東離“王氣”最遠,民氣最盛。這恰恰是它成為近代政治文化試驗區的最有利條件。從“五四運動”開始,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人本主義、安那其主義、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學說,在北方蓬勃興起,百家爭鳴,處士橫議。但要把這些新思想化作改造社會的行動,則廣東是一塊首選的實驗田。孫文搞三民主義要到廣東來,陳炯明搞地方自治也要到廣東來,共產黨搞共產主義革命,也要到廣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