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沒有實現“圍魏救趙”的計劃,但逐步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在井岡山根據地的基礎上,也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根據地,即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
(一)湘贛邊界地方黨組織的恢複
井岡山失守後,湘贛邊界黨的組織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邊界特委在遂川大汾被衝散,特委書記鄧乾元不知下落。除永新縣黨組織保存完好外,寧岡、蓮花、酃縣、茶陵的黨組織都有很大損失,遂川隻剩一個書記和幾個基層支部,遂川與永新、茶陵的關係也被隔絕。
當此嚴峻的形勢,1929年2月中旬,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兼特委巡視員來到九隴山,召集中共永新、茶陵、寧岡3縣縣委聯席會議,成立中共湘贛邊界臨時特委,劉真、朱昌偕、宛希先為常委,朱昌偕任書記,機關設在永新的小江區。
3月11日,原邊界特委副書記陳正人曆盡艱辛,從遂川來到永新,與宛希先、朱昌偕等會合。14日,陳正人主持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將原正式特委及3縣縣委聯席會議產生的臨時特委取消,另行組織中共湘贛邊界臨時特委。朱昌偕、何長工、宛希先、劉真、陳正人為特委常委,劉宗義、王懷、龍超清、譚思聰為候補常委,朱昌偕為書記。會議決定召開中共湘贛邊界第三次代表大會,產生正式特委。在新的邊界臨時特委領導下,永新、茶陵、寧岡等縣黨的組織大部分恢複健全起來,並開展了正常的活動和鬥爭。在此期間,臨時特委溝通了與蓮花和遂川黨組織的聯係,邊界共有黨員3000人。
不久,原特委書記鄧乾元回來,原特委5個常委有4個人重新會合。於是,召集原特委擴大會議,決定恢複特委工作,領導湘贛邊界工農群眾繼續與敵人展開遊擊鬥爭。
5月10日,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在寧岡古城召開第四次執委擴大會議。會議著重討論4月13日毛澤東以紅四軍前委名義給特委的信。前委的信中高度讚揚東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經驗。來信指出,在接近總暴動之前,黨、政、軍、群組織處於秘密狀態這種形式是最好的。執委擴大會議根據東固根據地的經驗和邊界鬥爭實際,重新研究和部署了工作。會議決定,邊界由公開割據改為公開與秘密相結合的割據;黨組織由公開轉為秘密;黨的領導機關由山上轉到山下;赤衛隊改為遊擊隊,克服守土觀念,開展靈活機動的遊擊戰爭。會議改組了特委常委會,鄧乾元、朱昌偕、劉天幹、陳正人、劉真、譚思聰為常委,鄧乾元為書記,劉天幹為副書記。
5月20日,湘贛邊界特委就邊界的黨務、事務、土地革命、遊擊區域等問題向江西省委作了詳細報告。8月,特委書記鄧乾元又親赴武漢、上海,向中央詳細報告了邊界的情況。9月6日,江西省委就黨的改造、遊擊戰爭、群眾工作等8個問題,給湘贛邊界特委作了明確的指示。
9月25日,中共中央給湘贛邊界特委發來指示信,指定邊界特委歸江西省委領導,管轄永新、蓮花、安福、寧岡、攸縣、酃縣等縣。同時派出彭清泉巡視並指導邊界特委的工作。至此,湘贛邊界地方黨的組織得到了全麵恢複。
(二)邊界逐步收複及彭德懷部重返井岡山
井岡山失守後,李燦率紅五軍第一大隊、王佐所部隱蔽到井岡山密林深處,在群眾的支持下,不斷地騷擾和打擊敵人。
3月上旬,蔣介石與桂係軍閥的矛盾激化,處於臨戰狀態,“會剿”井岡山的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陸續撤離邊界。侵占井岡山和九隴山的湘軍於3月2日由蓮花、寧岡、永新分途向高安開拔。
何長工得到消息後,認為這是把敵人趕出五大哨口的好機會。他連夜和李燦、王佐協商,決定集中兵力消滅駐紮在茨坪的賈少棣挨戶團。
第二天拂曉,何長工、李燦、王佐帶領部隊向敵人發動進攻。敵人遭到突然襲擊,慌忙逃竄。紅軍分路進行追擊,共殲敵130餘人為了集中兵力應敵,李燦部、王佐部和邊界地方武裝組建了邊界紅軍獨立第一團。4月間,獨立第一團打破了寧岡、永新、茶陵、酃縣4縣聯防“會剿”,收複了寧岡、蓮花等地。而在另一方麵,從井岡山突圍的紅五軍也踏上了重返井岡山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