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校史話
1926年,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同年10月,國民黨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又改辦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12月,黃埔第五期炮兵、工兵科也移到武昌。
1927年1月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本校遷至南京。1928年5月,李濟深將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1929年9月,蔣介石將黃埔軍校本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7年8月南京陷落後,黃埔軍官學校遷至成都。抗戰勝利後,1946年1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12月,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1950年3月,蔣介石宣布:陸軍軍官學校,早該恢複。於是,國民黨正式恢複軍校。同年10月,陸軍軍官學校重新建立,位於台灣高雄鳳山市維武路1號,學校占地麵積173公頃。到2004年,黃埔軍校共舉辦73期。
(二)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毀於日本飛機的轟炸。1965年,進行了較大的修繕,基本恢複原貌。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立。
199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複的“原位、原尺度、原麵貌”原則,對軍校進行重建,同年11月落成,麵積10,600平方米,複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建築。2005年,軍校又進行一次全麵修繕。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東征陣亡將士墓和北伐紀念碑
東征陣亡將士墓位於軍校西南的平岡。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東征犧牲的將士而修建的。1926年6月落成,麵積為5萬多平方米。墓中安葬了在兩次東征戰役中陣亡的516名將士。墓的西邊是17將校墓,為一座仿巴黎凱旋門式的建築,上麵寫著“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
1936年,在墓園正門修建了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被稱為小黃花崗。1984年,墓園經過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
北伐紀念碑是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而修建的,上書“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高10米,位於長洲島平崗。軍校校務何遂撰寫了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座的東、西、北三麵刻寫著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姓名。由於蔣介石背叛了革命,許多犧牲的共產黨員的名字沒有寫在碑上。
(四)孫中山紀念碑
1928年11月,孫中山紀念碑開始奠基,位於校園南麵八桂山。
1930年9月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銅像高2.6米,重達2000斤。紀念碑由孫中山身前友好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製作,筱原金鑄造。碑座正麵刻著軍校校訓“親愛精誠”4個字。東側刻著“和平、奮鬥、救中國”7個字。西側刻著孫中山的訓詞。碑座底層為7級,上層為5級。其含義為:7級代表軍校在此舉辦了7期,5級代表軍校師生參加了五次戰役。另一說為: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大陸共辦了12期。
(五)分校介紹
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開始招收學生,何應欽任校長兼教育長。1926年4月,鄧演達任教育長。6月1日,第一期學員畢業。6月6日,第二期學生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