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飛:傳統衝突與新的風險並存
編者按: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劉建飛教授2010年12月20日在《學習時報》發表《國際安全形勢:傳統衝突與新的風險並存》。文章分析了目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並指出維護國際安全需要加強全球治理,中歐美合作是維護國際安全的關鍵。
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形勢
當前的國際安全形勢比以往更加錯綜複雜。一方麵,傳統的國家之間的軍事衝突仍然存在;另一方麵,非傳統安全威脅愈加嚴峻,新的風險不斷出現。
就傳統的衝突來說,雖然爆發世界大戰和大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可能性非常小,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但是,國家間的衝突依然在某些地區時常發生,尤其是許多國家之間還存在著領土及海洋權益爭端、民族宗教矛盾、資源爭奪等方麵問題,這些問題極易引發國家之間的軍事衝突和戰爭。個別地區還存在著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對抗,這種對抗也有可能破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世界持久和平仍然麵臨著諸多挑戰。
冷戰結束以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非傳統安全威脅愈來愈嚴峻。首先是國際恐怖主義。“9·11”事件後,雖然美國沒有再遭受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但是恐怖襲擊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炭疽事件”、“郵件炸彈事件”都造成了相當大範圍內的恐慌;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都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東突”勢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動一直不斷。恐怖主義是中歐美的共同威脅,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威脅。其次是核擴散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特別是核擴散的勢頭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遏止,如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恐怖主義結合到一起,將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滅頂之災。核恐怖主義的威脅必須受到高度重視。此外,傳染病、海盜、毒品等始終是世界各國麵臨的重要非傳統安全威脅,尤其是傳染病威脅,近些年來呈加重態勢。“非典”、“H1N1甲型流感”不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而且還給相關國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和社會恐慌。
除了上述一直困擾著人類社會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外,氣候變化近年來成了人們關注的一個嚴重問題。雖然對氣候變化的許多相關問題,世界各國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潛在威脅是不容低估的,國際社會應當未雨綢繆,早做應對。
剛剛過去、其影響尚存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國際安全麵臨的新風險。危機打亂了許多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發展進程,造成相當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還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社會動蕩。危機還引發了一些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乃至外交糾紛。幸好,國際社會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進行了很好的合作,有效地遏止了危機對國際安全所帶來的負麵影響。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大危機是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在某些國家膨脹並最終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這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安全所麵臨的新挑戰會花樣翻新,其危害難以預料。
總的來看,國際安全形勢越來越複雜,傳統的衝突雖然趨於減弱,但引發衝突的根源並未消除;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加重,而且新的挑戰會不斷出現。
維護國際安全需要加強全球治理
要應對國際安全所麵臨的各種威脅,需要加強全球治理,發揮世界各國的建設性作用。
非傳統安全威脅以及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新的挑戰,涉及整個人類的切身利益,需要世界各國同心協力來應對,單靠個別國家或國家集團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為此,世界各國應當加強合作並努力消除製約合作的各種因素,特別是管控那些傳統的衝突。傳統衝突的相關國家應當從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以及本國長遠利益出發,努力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努力使國家間的衝突得到有效控製,不使其升級為局部戰爭,並尋找機會走向和平解決的途徑,這也是一種合作。其他國家應當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盡自己的力量促使傳統衝突當事雙方進行和平談判,達成妥協,而不是支持一方同另一方對抗,借機謀取自己的利益。
要有效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威脅,維護國際安全,就要加強全球治理,發揮世界各國的建設性作用。加強全球治理,需要建設、完善全球治理機製。作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聯合國應當在全球治理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維護和平、裁減軍備、限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解決國際衝突上做了許多工作,有很多貢獻。今後,應當加強而不是減弱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在應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二十國集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國際經濟金融合作的主要平台。可以考慮推動二十國集團在維護國際安全上也發揮作用,成為進行國際安全合作的一個重要機製。此外,許多地區組織和機製也需要加強。
中歐美合作是維護國際安全的關鍵
加強全球治理,首先需要加強大國合作,因為大國的特殊地位決定它們在全球治理中起著主導作用,沒有大國合作,全球治理隻能是空談。
在大國合作中,最為重要的是中歐美三方的合作。中歐美三方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和國家集團。歐盟、美國和中國的GDP位居世界前三位,三方的GDP之和占世界
60%多;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五席中的四席。三方都是二十國集團的成員。特別是三方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歐盟在《裏斯本條約》生效後,政治上更加統一協調,對外行為能力加強;一些歐盟國家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麵臨困難,特別是個別國家發生主權債務危機,但是歐盟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勢仍然存在,歐盟的發展潛力巨大。美國雖然遭受了金融危機的打擊,但是社會依然穩定,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仍然居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經濟也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並未受多大影響,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中歐美三方的實力地位和發展前景決定,中歐美在全球治理中應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三方在全球治理上需要加強合作。
中歐美關係一直保持良好狀態,經濟、安全合作不斷深入,各層次的交往日益頻繁。中歐美學者之間的對話、交流越來越多,為增進中歐美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中歐美三方關係的發展為促進三方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提供了條件。
非傳統安全挑戰全球應對能力
編者按:《人民日報》2010年12月21日刊登了記者呂鴻、席來旺、張夢旭撰寫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全球應對能力》。文章開頭列舉了三個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典型案例——穀歌街景惹眾怒、漏油事件驚世界、彙率波動釀風險,然後分析了世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三大特點,並指出未來發展的趨勢。本文編入本書時有刪減。
三大特點——涵蓋範圍在拓展、解決難度在加大、合作意識在增強
2010年,世界非傳統安全問題尤為突出,主要呈現3個特點:首先是非傳統安全涵蓋麵不斷拓展。俄羅斯連環爆炸案、美國“汽車炸彈案”、“郵包爆炸物”等恐怖主義威脅接連不斷,國際反恐形勢依然嚴峻;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跨國犯罪等依然構成重大的緊迫挑戰,事關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海地、智利、印尼等國發生特大地震,加之巴基斯坦特大洪災、冰島火山噴發等,世界範圍內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非傳統安全的挑戰往往來得更為頻繁與集中,全球關聯性也更強。
其次,人類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的能力未同步增強,解決問題的難度在加大。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王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些國家對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重視不夠;二是某些國家將非傳統安全議題與政治掛鉤;三是國家間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種種因素導致各國在合作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上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議題,但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各方立場迥異、進展緩慢,氣候問題的政治化、意識形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