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麵被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麵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麵積的71%。因為海洋麵積遠遠大於陸地麵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水球”。
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間部分稱為洋,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兩三千米以上;海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深度較淺,一般在兩三千米之內,約占海洋總麵積的11%。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種再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還有有“海底金銀庫”之稱的熱液礦藏,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是由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衝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製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藥?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藥庫。海洋還是人類未來的糧倉,海洋中的魚和貝類都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撩開海洋的麵紗世界上的海洋
世界海洋的總麵積為3.6億平方千米,大約占地球表麵積的70.9%。海洋中含有13.5億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5%。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麵積較小的海。4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學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南冰洋,即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四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冰洋也被分為3個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冰洋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占地球海水總麵積的14.2%、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歐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包括屬海的麵積為18134.4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麵積為16624.1萬平方千米,約占地球總麵積的1/3。從南極大陸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峽,跨越緯度135°,南北最寬155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00千米。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4米,位於馬裏亞納海溝內。北部以寬僅102千米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裏(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由於地球上主要山係的布局,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僅占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7。在太平洋水係中,最主要的是中國及東南亞的河流。
航海家麥哲倫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叫開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的塞維爾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要找到一條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隊到達巴西的裏約熱內盧灣稍作休整後,便向南進發,1520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此後,船隊發生了內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麥哲倫鎮壓了西班牙船隊發起的叛亂,船隊繼續南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3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又經過3個月的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麵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一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