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家會議和三灣改編,部隊獲得了新生,毛澤東繼續帶領這些中國革命的寶貴力量,來到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以此,逐步發展壯大,革命的紅旗在中國大地上繼續高高飄揚。

(一)古城會議

通過三灣改編,工農革命軍獲得了新生。在三灣,毛澤東已經著手落腳井岡山的準備工作。在文家市收攏部隊的時候,毛澤東想到王新亞在安源告訴他必要時可以去井岡山找袁文才、王佐的那些話有道理。在蓮花,他又接到宋任窮帶來的中共江西省委的信,講到寧岡有黨的武裝隊伍。一路走來,邊走邊了解情況,他得出一個結論:必須到井岡山找落腳的地方;而要落腳井岡山,做好爭取和團結袁文才、王佐的工作是一個關鍵。於是,他在三灣便派人給袁文才送去一封信,由此開始與寧岡縣黨組織和駐在井岡山北麓寧岡茅坪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聯係。

10月3日,起義部隊離開三灣村,開始向井岡山進軍。部隊出發前,毛澤東對剛剛進行了改編的部隊全體指戰員進行動員。他說,敵人在我們後麵放冷槍,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誌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帶了一軍人。我們現在不隻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700多條槍,還怕幹不起來嗎?毛澤東這些話,在部隊處境艱難,不少人意誌消沉的情況下起到了特別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在繼續行軍的路途上人們紛紛議論:“毛委員不怕,我們還怕什麼?”“賀龍兩把菜刀能夠起家,我們幾百人還不能起家嗎?”

10月3日當天,起義軍到達寧岡縣古城。寧岡縣是一個深山中的偏僻小縣,原稱永寧縣,縣城設在升鄉,後來縣城遷往新城,原來的縣城升鄉即被稱為古城。曾作為縣城的古城這時已很荒涼,人煙稀少。從古城向東南眺望,巍巍井岡,橫跨湘贛,白雲繚繞眾山岡,綿亙起伏如波浪,山險嶺峻,威武雄壯,確實是武裝割據的好地方。

部隊到達古城後,即在古城聯奎書院的文昌宮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古城會議。這是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許多年後,毛澤東對這次會議還記憶猶新。

1965年5月毛澤東在重上井岡山途中,知道古城快到了,深情地說:“古城快到了。三灣離古城隻有30裏地。1927年10月初決定上井岡山的會議,就是在古城一個書院開的。”當他乘坐的汽車經過當年開會的書院旁邊的時候,他抑製不住激動地說:“這座房子就是古城會議開會的地方。那次會議開得好熱鬧哦。”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前委委員,營以上幹部,前來聯絡的寧岡縣委書記龍超清等地方黨的負責人和軍隊與地方的黨員活動分子等,還有袁文才部文書陳慕平(他原是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員)。會議曆時兩天,在毛澤東同誌主持下,根據“八七”會議精神,討論和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認為這次起義在軍事上所以遭受挫折,打了幾次敗仗,客觀上是由於敵人力量過於強大,主觀上是由於沒有集中兵力,分散了力量,以致被敵人各個擊破。但是,秋收起義在戰略上並沒有失敗,它樹起了工農革命軍的紅旗,有了紅軍和白軍的對立,使土地革命深入人心,擴大了黨在農民群眾中的影響。毛澤東指出,我們雖然現在人員減少了,但是很精幹,是一筆寶貴的財產。

隻要保存這支武裝,依靠這支武裝,開展遊擊戰爭,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隊伍很快就會壯大起來。

古城會議著重討論和決定了建立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問題。早在進軍途中,毛澤東就為選擇根據地,作過詳細的調查和周密的思考。他將整個羅霄山脈的各部分作了比較,認為北部太靠近大的政治都會,地勢不如中段可攻可守;南段地勢較北段好,但群眾基礎不如中段,政治上對於湘贛兩省的影響也小一些,不如中段一舉一動可以影響兩省。中段的井岡山坐落在湘贛兩省交界的地方。北有寧岡,南有遂川,東有永新,西有酃縣,周圍550多裏,都是高山,有黃洋界、桐木嶺、朱砂衝、雙馬石、八麵山5大關隘,地勢非常險要。山上有大小五井,散布著十幾處村落,住著三四百戶人家。雖然人口不滿兩千,產穀不滿萬擔,但周圍各縣物產豐饒,盛產糧、棉、油,農民群眾受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鍛煉,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大革命失敗後,這裏仍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裝。因此,毛澤東同誌決定建立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