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日本帝國的敗亡(1 / 3)

日本帝國終於走到了盡頭,1945年8月15日宣布戰敗投降。日本的右翼隻說“終戰”,不講“投降”,說什麼是日本自己結束戰爭的。這是睜眼瞎說的無稽之談。

在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雷霆萬鈞的打擊之下,日本帝國已經一敗塗地,窮途末路。軍部雖然叫嚷“本土決戰”,但是並沒有取勝的力量和希望。據戰後美軍有關方麵對日本投降前各方麵情況的調查、估計,即使不投原子彈、蘇聯不出兵、盟軍不登陸作戰,日本苟延殘喘最多也拖不過1945年,甚至在10月就不得不投降。

日本帝國的覆滅宣告了日本近現代曆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

太平洋上力量懸殊的戰爭

珍珠港遭襲後,3艘航空母艦安然無恙。山本五十六總感骨梗在喉,覺得是一個後患,企圖趁日本海軍占有優勢,進攻珍珠港西麵的中途島,把美國航母引誘出來加以摧毀。但海軍省不同意,怕冒風險。

正在這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軍方決定教訓日本一頓,打擊它的囂張氣焰。1942年4月中旬,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盡可能地向西行駛,到了距日本1100公裏的海域,艦上16架B—25空中堡壘飛行,轟炸了東京、大阪、神戶、名古屋等地,然後飛往浙江迫降或跳傘。這次轟炸給日本方麵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慌,軍部感到不能保證天皇的安全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決定攻占中途島,以擴大防衛圈,使美機不能轟炸日本。

6月的中途島海戰極富戲劇性。日軍認為萬無一失的密碼被美軍破譯,中途島美軍安排了對策。自以為必勝無疑的日軍特混艦隊落入美軍圈套,正在手忙腳亂地調整部署時,遭到美軍飛機的輪番轟擊,出動的4艘大型航母全被炸沉。此後,日軍隻剩大型航空母艦3艘(一艘須維修,一艘為準大型)、輕型的3艘,喪失進攻能力。

接著,美軍於8月登陸瓜達卡納爾島。瓜島在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南部,隻有數百日兵駐守。對於美軍登陸,日本軍方起初並不在意,認為隻是偵察行動,沒有想到美軍的反攻會這麼快。待美軍一萬多人登陸,日本軍方才反應過來,派兵增援,但為時已晚。美軍源源不斷而來,90多架飛機調來島上,很快站穩了腳跟。陸續上島的6萬美軍和3.6萬日軍激戰,有的戰鬥極為慘烈。雙方艦隊進行幾次海空戰,美軍與對手打消耗戰,日軍航母特混艦隊難以支撐,飛機損失尤為慘重,為保存力量而退出戰鬥。美軍完全掌握瓜島一帶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島上日軍彈盡糧絕,餓死病死9000人。1943年2月美軍攻克瓜島,日軍僅撤走1.1萬士兵。太平洋上的戰局發生轉折。

此後,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麥克阿瑟指揮,有英、澳、荷軍隊參加,沿新幾內亞北岸西進;一路由尼米茲指揮,先完成所羅門群島的戰鬥,然後向太平洋中路近發——從1943年11月開始,依次進攻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所羅門的戰鬥有一個插曲: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要從拉包爾基地去布幹維爾島視察,為駐守的日軍鼓氣。有關他行程的電報被美軍破譯,美軍知道山本有嚴格遵守時間的習慣,果然山本的座機準時到達布幹維爾上空,遭到美軍飛機的空中伏擊,機毀人亡。

瓜島之戰後,以美軍為主的盟國軍隊打得日軍節節敗退,1944年10月兩路軍隊會合進攻菲律賓,於次年2月攻克。日軍由勝轉敗為何如此之快?為何兵敗瓜島後就節節敗退呢?

近衛文

戰後寫的回憶錄《失去了的政治》中,記敘了1941年9月初天皇與參謀總長杉山元的一段對話:“陛下問杉山參謀總長:‘一旦日美開戰,陸軍確信多久能夠解決?’總長回答說:‘若僅在南洋方麵,估計三個月左右就可解決。’陛下進而又對總長說:‘你是支那事變爆發時的陸相,記得那時你作為陸相曾說過,’事變一個月左右就可解決‘。然而一拖四年不是還未解決嗎?’總長惶恐了,絮絮叨叨地申辯說,支那土地遼闊,無法按預定計劃作戰。這時,陛下對總長厲聲說道:‘如果說支那土地遼闊,那太平洋不是更遼闊嗎?怎麼有把握說三個月解決呢?’總長隻是垂頭無法回答。”天皇對杉山的責問顯然是對的,可是別人出來為杉山幫腔,強調對美戰爭不得不打,不惜冒險一戰,天皇也不再堅持自己的看法。

日軍迅速由勝轉敗的首要原因,是戰場過大、戰線過長,隻能在有限的地方配置重兵,從而留下許多薄弱點和空隙,轉為被動挨打。這種狀況的造成,與日軍的瘋狂性、冒險性分不開。軍部為了孤注一擲,對於這種常人也可估計到的後果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美軍正是利用了上述日軍弱點,集中兵力,避實就虛,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失敗轉為勝利。美軍總結實戰經驗,采取了越島進攻、蛙跳戰術,即越過、跳過日軍重兵駐守之處,如所羅門群島的拉包爾、太平洋中部的日本海軍基地特魯克島,而是攻占它們前方或旁邊的島嶼、據點,然後用飛機轟炸去摧毀它們,主要是割斷它們同外界的聯係,讓它們孤立地自生自滅。這極大地加快了美軍反攻的速度,如攻克馬紹爾群島後,不去進攻特魯克、帛琉群島,而是一下跳躍1000海裏,進攻馬裏亞納群島,又一次讓日軍猝不及防。

另一重要原因是日美國力懸殊,日本方麵對此嚴重認識不足。兩國的人力、物力都相差很大,尤其是美國經濟、科技的發達遠遠超出了日方的估計。美國建造一艘萬噸輪船,1942年初需時6個月,到9月就縮短到1個月。1943年一年內,美國建成並投入戰鬥的大小航空母艦共39艘,而日本戰前戰時全部建成的大小航母僅有25艘。美國的航母一部分派往大西洋,其中主要是輕型的護航航母,留在太平洋的航母大大超過日本。1940~1945年日本製造的飛機數量僅占同期美國的23.6%。日本軍部天天講總體戰,可是並沒有真正懂得,現代總體戰爭根本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這是因為軍部過於迷戀武力了。

在雄厚國力的支持下,美軍進攻吉爾伯特群島時,已有一支強大的兩棲作戰部隊,它由三部分組成:前頭是數萬陸戰隊和護航艦隊,包括8艘護航航母;其後是一支擔任掩護的航母特混艦隊,有大型航母12艘,艦載飛機700多架;殿後的是一支龐大的後勤艦隊,包括武器彈藥船、油船、醫療船、各種物資供應船,從繃帶到炸彈,從草莓、冰淇淋到飛機零件,應有盡有,還有水上船塢可提供一般性修理。這支兩棲作戰部隊共有艦船200多艘,以後還不斷大規模地擴充,可以保證長驅遠征,連續作戰,攻無不克。

日軍軍事思想的守舊、落後,也是失敗的主因之一。日本軍部死死抱住日俄戰爭和一次大戰的經驗,奉行大艦巨炮主義,耗時費資造了兩艘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特大型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它們於1941年12月、1942年8月建成,排水量6.9萬噸,120門炮,包括主炮9門,口徑46公分,射程30公裏,每次發炮那麼大的軍艦都被震得搖晃起來。但是,二次大戰的海戰已經表明,航空母艦和空軍起決定性作用,海戰雙方的勝負主要不靠艦隊相互炮擊,而是靠飛機攻擊對方艦隊,製空權決定製海權。

盡管如此,日本海軍當局仍然抱住大艦巨炮主義不放,中途島吃敗仗後才開始重視訓練飛行員,真正重視航空母艦和飛機的作用,要到1943年下半年。但是臨渴掘井,已經難以補救空軍的不足。問題不在製造飛機,日本戰時製造了大量飛機,像零式戰鬥機性能也不錯,主要困難是短期不可能培養大批熟練的飛行員。從瓜島之戰開始的1年7個月中,日軍損失了8000架飛機和很多熟練飛行員。

美國早就注重空軍的建設,配備了多種新式戰機,訓練了眾多熟練飛行員,美軍還有雷達等新式武器裝備。在1944年夏的馬裏亞納戰役中,日軍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已為數不多。美日特混艦隊各為航母15艘和9艘、艦載飛機891架和439架。美軍先發製人,以轟炸和空戰幾乎全殲島上日軍飛機672架。然後雙方艦載飛機進行一場讓鬼泣神嚎的空戰,飛機呼嘯,炮聲震天,一架架日軍飛機冒著火焰黑煙,像秋風落葉一樣紛紛往下掉。美軍戲稱這是一次“火雞大射獵”,日軍艦載飛機所剩不到100架。日軍艦隊退出戰鬥逃遁,美軍特混艦隊乘勝追擊,日軍艦載飛機僅剩25架。日軍還損失航母3艘,4艘航母受傷。美軍僅損失航母1艘、飛機117架(80多架是天黑返航降落時損壞的)。日軍已基本喪失製空權製海權。

1944年10月,650艘軍艦組成的美軍艦隊進攻菲律賓,在萊特灣及其附近的三天海戰中,日本僅存的4艘航母全被擊沉,武藏號被美機擊中19枚魚雷和17個炸彈而沉沒,大和號也受重創,被擊沉的還有其他軍艦20多艘。日本經營了幾十年的海軍幾乎覆滅,又損失飛機約400架。美軍僅損失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3艘、巡洋艦、驅逐艦各2艘,飛機100架。

早在1943年9月,日本軍政當局不得不決定收縮防線,劃定了必須死守的“絕對國防圈”,它從千島群島起,經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直到緬甸。1944年7月上旬到8月中,美軍取得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戰鬥的勝利,攻占了馬裏亞納群島,打破了日本的“絕對國防圈”。日本統治層大為震驚、恐慌,東條英機遭到反對,7月中旬東條內閣被迫辭職,小磯國昭內閣取而代之。1945年2月盟軍攻占菲律賓,進逼日本本土。在這次戰鬥中,美軍得到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的協助。

日軍在亞洲的戰爭敗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仍是對日的主要戰場。在正麵戰場,中國軍隊在浙贛、鄂西、常德、閩浙等重大戰役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從1940年特別是1941年起,日軍對華主要戰略是鞏固占領區,對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治安戰”,進行反複的“掃蕩”、清鄉“,實行殘暴的”三光“政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要把中國占領區變為南進的基地、兵站,掃蕩、清鄉更為頻繁。解放區軍民反掃蕩、反清鄉的英勇頑強戰鬥,使日軍遭受極大的消耗。1942年冬,日軍不得不承認,”治安戰“已告失敗,在占領區內,”絲毫不能說治安提高了,相反卻呈現出惡化而又複雜化的傾向。

1944年4月~12月,日軍調動50萬兵力,在豫、湘、桂三省發動“1號作戰”。

日軍占領區兵力空虛,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戰場發動局部反攻,導致了敵占區的動搖。1945年初,日本大本營指令侵華日軍收縮兵力,5月下令日軍撤出湘桂、粵漢鐵路沿線占領地區,將兵力集中華中、華北,以對付可能登陸中國的美軍和北邊蘇軍的威脅。在華日軍已陷於四麵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