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法門寺佛骨舍利之謎(1 / 1)

公元873年,大唐璐宗鹹通十四年。從京師長安到法門寺幾百裏的路途上,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路旁香刹林立,香煙繚繞,梵音不絕。

路上車輩坐騎透逸綿延,晝夜相繼,這是迎請佛骨的隊伍。佛骨所到之處,不乏狂熱的祟拜者:有一軍卒,為表示自己的虔誠之心,在佛骨前砍斷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拿著斷臂,一步一拜,後來體力不支,就以肘膝匍匐於佛骨前,終因疼痛難忍昏倒在地。另有斷指截發於佛骨前的善男信女不計其數。還有一僧,把“艾”二置頭頂上,名門“煉頂”。燃著“艾”後,痛不可忍,仍口誦經文堅持不棄,以致頭頂燒得焦爛,仆臥於地。但佛真骨並未給唐璐宗帶來好運,3個月後,唐璐宗駕崩,彌留之際仍對佛骨念念不忘,遺詔皇太子不要違背他的意誌,把佛真骨再送回法門寺。繼位的唐僖宗絲毫不敢怠慢,於公元874年正月,送佛骨還法門寺,京城百姓爭相送別,執手相謂:“60年一度迎真身,不知何日又能再見?”並俯首於前,嗚咽流涕。正月四日,佛骨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被掩入地宮後室下的秘室中,隨著兩扇地官石門的關閉,從此佛真骨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法門寺的佛真骨是否還存在成了一千多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1984年隨著法門寺地宮大門的轟然洞開,一切謎底都解開了,佛真骨也露出了隱秘千年的“真容”。

法門寺共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其中有一枚佛骨呈乳黃色,白色斑點附在佛骨之上,並有一細細的裂紋。這一枚為佛的真身“靈骨”,其餘三枚為玉質,為佛的“影骨”。趙樸初先生在詩中寫道:“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靈骨好像高懸天空的明月,三枚影骨似倒映江中的月影。以佛家觀點,巧妙喻出了靈骨和影骨的關係。

舍利是梵文的音譯,意為“身骨”。一般指釋迎佛遺體焚化後結晶而成的固體物。如佛牙舍利、佛指舍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舍利同凡夫俗子的死人之骨有根本區別,它的形成,既非生理的關係,也非食物結構的原因,而是積用苦修,功德昭著的標誌,是戒、定、慧所熏修的成果。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迪牟尼涅槃,按照他的囑托,葬禮準備了6天,到了第7天,眾人抬著遺體往城南火化,當柴木堆積在四周後,柴堆竟自然起火,火焰衝天,棺槨遺體迅速消失,隻剩下一堆晶瑩的舍利。弟子們把佛骨舍利拿到議事廳,圍在中間,敬獻花環、香料等供品,以表禮敬。到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大弘佛法,他把佛陀真身舍利分成84000份,分別盛入84000個寶函,起造同等數量的塔供人膜拜。還派了許多高僧前往世界各地弘揚佛法。

按佛經的說法,釋迎牟尼的舍利名為身骨舍利,又叫生身舍利。它又分為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紅色肉舍利三種。法門寺所出的佛指骨,就屬於骨舍利。隨著佛教的廣泛流布,佛教僧人和信徒日眾,佛的真身舍利卻愈來愈難以尋到,所以佛經裏即有了專門指示崇佛之人找尋製做舍利替代品的論述。法門寺出土的三個“影骨”應該就是佛真身舍利的替代品。

佛教發生發展的數千年時間,在縱橫數萬裏的地域空間中,留傳出土的佛陀真身舍利,何其稀少,所以用“珍貴”來形容法門寺的佛指舍利一點也不過分。這麼珍貴的佛真身舍利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呢?在中國的古書中,曾記錄了不少漢魏時以佛舍利傳教弘法的史實故事:曹魏明帝時,因準備擴建宮室,想毀壞皇帝宮殿西麵的佛塔,一外國和尚聞訊後前去阻止,他麵見明帝,陳奏毀壞佛塔的利害,讓宮人預備一金盤,盤內盛滿水,隻見此僧口中念念有詞,將一枚佛舍利投入水中,頓時五色異光輝映閃耀,良久不滅。魏明帝大感驚詫,以為佛祖顯靈,於是打消了拆塔的念頭。法門寺的佛指真身舍利,也就是在佛教早期東傳中土的過程中,由印度來華的梵僧帶來的。

把中國佛教的舍利崇拜推向極至的是唐代的諸位皇帝。唐王朝從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年)始,共曆22代,到唐哀帝李柞四年(907年)

結束,其中真正臨朝執政者,除武宗李炎排斥佛教,多為崇信佛教之君。有唐一代,諸位皇帝曾七迎佛骨,儀式隆重,場麵宏大,供奉珍寶數量眾多,都是空前絕後的,這就是為什麼法門寺除出土佛真身舍利外,還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那些都是曆代皇帝虔誠地供奉給佛祖的禮物。唐憲宗時期,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大文學家韓愈看到人們狂熱的崇佛行為,認為那是鋪張浪費、傷風敗俗,留下了千古名篇《諫迎佛骨表》。

法門寺佛骨舍利的出土解開了曆史上的一個謎團,使虛無縹緲的神話一下子變為現實。但佛真身舍利是如何傳到中國?又是因為何原因落足法門寺的?還都是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