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奇
自2004年以來,中關村每年推出一本專輯,向社會介紹優秀的回國留學生和他們的海歸企業。本書介紹的這200多人就是在中關村創業的萬名海歸的縮影和代表,他們都是屬於中國高科技未來的人物。
中關村真是一塊發展高科技的風水寶地。在這23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高度密集的科教資源,得天獨厚的人才資源,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有北大、清華等30餘所重點大學,以及200多家國家級研究院、工程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9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毫無疑問,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的高科技中心和創新基地,為世界所矚目。
中關村在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時代迎來了海歸創業浪潮。
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出國求學的100多萬海外學子,無論他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懷著愛國之心、創業之誌和反哺之情。他們在專業技術、國際化程度、市場化理念和誠信守法方麵極其優秀。伴隨著大批海外學子的回歸,國際化的項目、技術、資金、市場和企業文化也一並湧入了中關村。
為了吸引海歸在中關村創業,中關村科技園區敞開胸懷,按照“營造局部優勢環境,集中解決共性問題”的工作思路,陸續推出了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務體係。中關村在海外設立了5個聯絡處,並在園區的各個產業集群和大學、科學院建立了25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努力為他們的企業創辦、法律谘詢、人才培訓、項目融資和市場開拓創造條件、提供幫助。紮紮實實地做好這些工作,不僅要有熱情,而且要有胸懷。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經濟大發展,加速了海歸大潮的勢頭,中關村的努力,也為8年來回國考察中關村的4萬多海外學子所讚許,其中選擇在中關村創業的9500多位海歸碩士博士們和他們創辦的4000多家高科技企業,都成為這支服務體係為之提供熱情、高效和務實服務的對象。
實踐已經證明和正在證明,中關村沒有辜負海歸們的希望,海歸們也為中國的高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朝陽們創辦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門戶網站;
鄧中翰們使“中國芯”走進國際市場,打入世界品牌;
李彥宏們為幾億人每天提供海量便捷的搜索服務和信息;
周雲帆們給無線通訊領域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增值服務;
丁健、程京、韓庚辰、嚴望佳、俞孔堅、韓少雲們在生物製藥、無線通訊、大型軟件、集成電路、農業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麵,使得中關村的科技水平從緊跟國外,逐步進入到同步競爭的態勢;
這些人成為中關村國際合作的重要推動者和實踐者;這些人帶來了國際技術和國際資本:這些人帶動和培養了中關村的青年才俊;這些人把“中國製造”改寫為“中國創造”:這些人也成了一顆顆中關村的耀眼明星。
20年來,從當年的王選、柳傳誌,到今天的鄧中翰、李彥宏,中關村一直在演繹著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創新創業傳奇。一代又一代的中關村人,就是要在這塊熱土上,沿襲著中國幾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足跡,追隨理想、追隨信仰,要“研發一批世界一流技術、培育一批業界知名企業家、推出一批行業知名品牌、走出一批中關村的跨國公司”。
在海歸們艱苦創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抱負的同時,始終以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和偉大複興為己任,每一個中關村的建設者都懂得“成功不必在我,成功我在其中”。
中關村真是一片夢想成真的土地,中關村的海歸真是一群可敬可愛的創業者。
2007年10月31日於中關村
第一章 讓中國普通的患者用得起蛋白質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