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所有的地區中,新疆占有獨特的地位。其所以獨特,並非由於新疆幅員廣、民族眾,而是由於它對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寶庫,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個國家的文化寶庫中,主要的寶貝當然是本國產生的文化,但是“舶來品”也是絕對不會缺少的。舶來品之所以能夠進來,這就要歸功於文化交流。我曾在很多文章中和講話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交流是促進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中外的曆史事實都證明了我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如果不懷偏見,就不得不承認。
一說到中國的文化交流,首先想到的必須是新疆。我常常說,世界上四大文化體係惟一彙流的地方就是中國的新疆。這四大文化體係是:中國文化體係、印度文化體係、伊斯蘭文化體係和歐美文化體係。這四大文化體係是幾千年以來世界上各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是全人類的智慧結晶。產生於過去,影響在未來,人類前途的榮辱盛衰,仍將決定於四大文化體係的前進與發展。不管人類社會在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在未來向什麼方向發展;也不管當前世界信息爆炸到什麼程度,科技發展得多麼眼花繚亂,人類要走的道路,總不會離開這四大文化在未來的世紀中的碰撞與融合。這一點是我深信不疑的。
我想,有人會懷疑我把新疆的地位抬得過高。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無妨訴諸曆史事實。眾所周知,繁榮興盛了數千年,長達幾萬裏,從中國一直通到歐洲,沿途有無數國家和民族興興衰衰的“絲綢之路”,就正是橫亙新疆的交通要道,這一條道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遙想中國漢唐時期,甚至在這之前,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發明創造沿著這一條路西傳,西方以及沿途各國的發明創造以及動植礦物,也沿此路東來。這種互通有無、“拿來”與“送去”的活動,就是文化交流的具體內容。它豐富了交流雙方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的生活和文化的內容。如果沒有這種文化交流,我們很難想象,我們今天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會是一種什麼樣子。雖然滄海桑田,時移勢遷,中國同外國文化交流的出入口越來越增多了,新疆在這方麵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然而,新疆過去的輝煌,我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忘掉的。
新疆這一段長達幾千年的輝煌的曆史,現在注意的人,包括新疆人在內,恐怕不是太多了。關於這一方麵的書籍出得實在是太少了,太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小友劉遜,長於新疆,得天時、地利之利,對新疆情況了如指掌,兼又勤學能文,學的雖然不是文學;但對中國文學是頗熟悉的。他在念書之餘,寫了這一部《新疆兩千年》。老友王炳華先生介紹說,這一部書根據的是堅實可靠的史料,而行文也生動流利,有極高的可讀性。在當今的新疆,甚至全中國,無疑是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我相信,它填補了這方麵的一個缺憾,也會受到讀者歡迎的。
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大國。在中國,新疆是一個包括漢、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錫伯等等民族的大省(自治區)。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需要的是全國各民族的安定團結;新疆所需要的也是境內各族人民的安定團結。安定團結符合全國、全新疆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今天世界上狼煙四起、戰亂頻仍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安定團結實際上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
而要取得安定團結,首先必須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友誼。沒有了解,則友誼難成。了解過去的曆史,了解過去各民族共同創業的曆史,是了解中之最重要者。因為,它可以告訴我們唇齒相依的道理;告訴我們,各民族實有共同的命運。能獲得這樣的了解,其道多端,而著書立說實居其首。劉遜的這一部書對全新疆人民來說,會起到加強了解與友誼的作用的。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信念。
懷著這樣的希望與信念,我寫了這一篇短序。
19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