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可稱我國十六世紀為止最係統,最完整,最科學的醫藥學著作。這樣的論斷自然不在於李時珍用了幾乎一輩子時間閱讀實踐,而在於它無與倫比的實用性。
麵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
我國古代哲學名著《易經》提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原理,提倡"析族區類"的分析研究方法。李時珍很智慧地繼承發展了這種優秀的思維傳統,繼承了古代藥學的分類成果,運用分類方法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創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
他鑒於以往本草著作存在"水火不分,草木互混",以致"或木居草部,或蟲入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等分類上的混亂,突破那沿襲一千多年的《神農本草經》所使用的上、中、下三個檔次的分類法,改造《證類本草》的十三部分類法,創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
它首先把近1900多種藥物,按其自然特性,分為無機物界,動物界,植物界三界——
無機物界包括水、土、火、金石四部;
動物界包括草、穀、菜、木、服、器六部;
動物界包括蟲、鱗、介、禽、獸五部,而添以人部。
三界共計十六部,《本草綱目》不標界名,直以部為總綱。李時珍又以為這藥物本無上下品之分,依據不同病情藥效不同而已。廢除三名分類可以說是藥物分類學上重大的裏程碑。
自然,研究本草是為了治病,對每味藥物的氣味,主治,附方加以單個分析,目的是對每種藥物能循名責實,明體達用。而醫生開處方往往並非先分析藥性,正相反,是從病症入手,再考慮所需藥物,為了實用方便,李時珍發展了陶弘景的主治藥分類法,又力矯其"略而不切"之弊。
李時珍按病機分類,共列113種主病,按內、外、婦、兒四科用藥,即有內服,也有外用。藥名之下,載有用方,每種藥物特別注明劑量及服用方法。
例如血虛的主治藥,共列二十七味,草木類藥物十三味,如地黃、麥門冬、澤蘭、黃辟、當歸、丹參、玄參等;介獸類藥物十四味,如龜板、綠毛龜、阿膠、牛乳、羊肝、羊胃等。又在"地黃"下麵,詳細注明用法:"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失血。同人參、茯苓熬瓊玉膏。釀酒者粥皆良。麵炒研磨酒服,治男女諸虛積冷,同菟絲子丸服。"按病症歸納主治藥的分類方法,其優越性在於便於因病尋方,幫助處方者因病製宜,作出最優選擇,以應爭需。
將治同一病症的諸藥物全盤托出,便於按當時當地的可能條件進行選擇,說白了,就是這藥價有貴賤,處方時還要根據病症需要,考慮藥物的獲取及經濟的負擔。
李時珍建立此般分類,可謂心細如發,用心極深。
另外,還有一種"藥物歸經"分類法,用今天的理解,便是一種辯證用藥分類法,。
中醫學把人體髒腑功能機製分為十二經,李時珍也將藥物歸經性分為六陽經、六陰經,並將《本草綱目》的許多藥物,都詮明歸經屬性,強調藥物屬氣、屬血的分別。但此法不可拘泥,如搭配不同,則可以改變歸經去向,如常山,蜀漆,"得與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麻黃、秫米則入肺;得龍腎、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