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易學、儒家與東方及世界文化(二)(1 / 3)

四、易、儒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播及其影響

儒學的發展在新加坡有著優良傳統。1982年2月,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吳慶瑞博士即宣布把“儒家倫理”作為中學三、四年級學生道德教育的選修課程”。

儒學在新加坡影響很深,傳播也很廣,新加坡人民非常崇拜孔子。對儒家經典,如《易經》、《論語》等都非常推崇,尤其把儒家仁、禮、忠、孝綱常倫理作為己任。並且把儒家倫理成功地轉化為企業精神,成為了東亞企業精神的典範,為新加坡的經濟騰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加坡的社會風尚雖然不乏西化的影響,但儒家倫理情操卻仍然較濃,尤其企業人際關係既劇烈競爭也不失和諧。

第三節易、儒文化在歐美的傳播及其影響

一、易、儒首傳意大利、法國

孔子、易儒思想是在15世紀傳入歐洲的,主要經歐洲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傳出。

利瑪竇是意大利基督教徒、耶穌會傳教士,他於明萬曆十年()抵中國。他曾於1594年將“四書”譯為拉丁文出版,將儒學首傳意大利,從而成為了中國儒學西傳的先驅。利瑪竇也是西方最早研讀《易經》的人。

利瑪竇在中國廣傳天主教時,遇到了儒家思想的強大阻力,為了使外來教在中國立足,他采取了汲收及借鑒儒家思想的方法。首先,他高度推崇孔子,認為孔子就是天主教中的上帝,並高度評價儒家經典,把《聖經》和《論語》相融一,而且竭力強調二者的共同之處。

經過利瑪竇的努力,儒學開始西傳,繼他之後,意大利天主教徒艾儒略(1582—164)、殷鐸澤、閔明我、金尼閣、白晉、馬若瑟、伏爾泰等意大利及法國教士在儒學西傳及儒學與天主教的結合方麵又作出了新的貢獻。

其中,殷鐸澤還把《論語》、《大學》、《中庸》等譯為拉丁文,金尼閣(1577—1628)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於1626年把《易經》及五經譯為拉丁文傳到西歐。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白晉對《易經》高度重視,主張儒教和天主教同一,對儒、易在法國及西歐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白晉長期研究《周易》,並發現易學與天主教有共同之處,尤其他首先注意到易圖中陰爻“一”相當於數學中的0,陽爻“一”相當於數學中的1,對萊布尼茲進一步發現易圖中的二進製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法國《百科全書》也鮮明推崇儒家思想,認為孔子思想中存在著“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及物質世界。”

經過上述傳教士的橋梁作用,儒學、易學於17、18世紀在歐洲廣為傳播。在法國還相繼湧出了一代儒易大師,他們對儒學、易學的研究及傳播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法國巴黎大學的中國研究所也以研究儒學經典為核心,如中國經學研究所,《春秋繁露》研究所等,足見法國對儒學的重視。

他們對儒學及易學從哲理,政治倫理等方麵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並被以儒學、易學為核心的東方教化所折服,認為孔儒的仁義教化及《易經》的哲理應成為歐洲的典範。

綜上所述,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於15世紀末將儒學的經典“四書”譯為拉丁文首傳歐洲,開始儒學西傳,以後又將《易經》及“五經”譯為拉丁文傳人西歐。17世紀時,法國傳教士雷孝恩、馮秉正曾把《易經》譯為拉丁文本傳到西歐,宋君榮則譯為法文本傳到法國,比利時漢學家哈雷茲也將《易經》譯為法文版,目前是西方通用的譯本,影響很大。

並於17、18世紀時將儒學及易學在歐洲的傳播推向了高潮,為儒學及易學進一步走向世界,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及融一,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二、易、儒在德國、英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德國也是對儒學尤其是易學傳播較廣、研究較深的國家之一。其中貢獻最大的是萊布尼茲,他的偉大的二進製數學成為了電腦的先驅,便是從《易經》的辯證思維中得到啟示的。他從白晉(法國傳教士,受國王路易十四派遣到中國和清朝康熙皇帝習儒,並深研《易經》,對儒、易學在法國的傳播有傑出貢獻)贈予的易圖中發現《易經》六十四卦圖,從0到64爻如以陰爻為0,陽爻為1,則恰恰是二進位製,從而啟示了他創造二進位製的運算規律。

在萊布尼茲的二進製的基礎上,大哲學家康德又發展了“二律背反”,康德的老師舒爾茲是萊布尼茲的再傳弟子,因此康德同樣接受了儒易學的影響。大哲學家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課程中也寫入了孔子的儒易哲學。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作了高度評價,認為《周易》是中國抽象思維的代表,並在《周易》的啟發下,發現了正反合辯證邏輯定理。

衛禮賢(1873—1930)德國來華傳教士,把《論語》、《易經》、《孟子》、《孔子家經》等儒經譯成德文出版,並對《論語》及《易經》在十三經中的重要地位作了充分估價。對儒學在歐洲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曾把1萬卷中國書籍包括《易經》、《論語》等“五經”儒家經典帶入英國,對儒學及中國文化的西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英國傳教士理雅各(1814—1897)還把《十三經》包括《易經》、《論語》、《大學》、《中庸》、《孝經》、《詩經》、《春秋》等10種書譯為英語,對易、儒學在西方的進一步流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傳教士休中誠(1883—1956)著《中國古代哲學》,對儒家思想作了有力的宣傳。麥格基(議四,031!011關漢1過—01116公元1813—1885年)首將《易經》譯為英語,對《易經》傳到歐美作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的自然科學專家也不乏對儒易的深研者,如李約瑟(1900—?),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著名中國科技史學家,他高度評價孔子儒學及《周易》在中國政治思想、哲學領域中所起的正統作用。尤其強調《易經》在數學中有巨大的價值,並認為日“藤原通憲的《計子算》便是受《易經》六十四卦的啟示而成的。此'外,李約瑟還對《周易參同契》極為推崇。其它福斯德,梅森等各在其著《中國之新文化》,及《自然科學史》中對易、儒學與自然、社會科學的密切關係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漢學講座還開設了儒學科目講座,以培養高層次儒學研究學者。英國的肯特公爵丘園還建有孔廟,表明英國對孔子的崇拜。

綜上所述,易、儒在德、法的傳播相當深遠,對17、18世紀易儒在歐洲的傳播形成高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易學、儒家的奮發堅韌精神對德國民族的頑強奮進精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英國不僅注重儒家治天下的影響,尤其重視《易經》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對易學儒家在歐洲廣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易、儒家思想在美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18世紀時,清末,儒家思想開始向美國傳播。這一時期來華的美國傳教士,如裨治文(1801—1861)及衛三畏(1812—1880)李佳白(1857—1927)和恒慕義(1884—1975)等認為,儒家是傳播基督教的最大阻力,為掃清這一阻力而大搞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融合,客觀上對傳播儒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