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導積極的人生,教導人們自信、自尊、自強、自立,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規劃:誌存高遠。但有理想的人,不能斤斤計較個人得失,逞匹夫之勇,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還特別重視對人性情感的教育,他認為百善孝為先,孝是大義的根基。隻有做到了對父母孝,才能做到對朋友義,才能見利思義,真正體會“先義而後利者榮”的深層內涵。其次,便是“成家”,成家以立業。而持家更需節儉,孔子說:“奢侈了就會不遜,節儉了就顯得寒酸。與其不遜,寧可寒酸。”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此,推而廣之,就會兼愛天下,勇於擔當,以天下大事為己任,即使身處困境,仍不失氣節。最後,為人還要有浩然之氣,將死視作生命的一部分,看淡生死,笑對人生。
生命的質量取決於人對生活的態度,孔子自強不息、深明大義、終老不疲、奉獻社會的人生態度,是留給現代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從孔子的思想中吸取精華,就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
1.誌存高遠
子曰:“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誌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國學鏈接:孔子生平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孔子生平的各個階段與以上幾句一一對照,也正好反映了他當時的心境。
十有五而誌於學。孔子三歲喪父。小時候跟著母親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他從小喜歡讀書。滿十五歲後,為了補貼家用,從事過儒的工作。在當時儒是在貴族遇有婚喪祭祀等需要禮儀的場合,雇來配合奏樂念禱的人。但是孔子的母親認為這是低賤的工作,於是孔子隻好重拾書本進行學習。母親過世之後,年輕的孔子屢屢受挫,因而堅定向學之誌。
三十而立。孔子十餘年苦讀有成後,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職。三十歲時名聲漸漸響亮,且開辦了私學,開始用有教無類的精神來教育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的子弟。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魯昭公被三桓打敗,遭趕到齊國。孔子也去齊國,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但為齊相晏嬰所阻。
四十而不惑。孔子居齊三年之後,失望地返回魯國重拾教鞭。以作學問和教學彌補了在政治上的失意,並且悟出了更多的道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孔子五十歲時魯國發生了陽貨之亂,五十一歲時重獲起用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個月的時間肅清小偷、賭博、遊民。因績效斐然,晉升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內執法公正,之後孔子又在夾穀齊魯會上取得外交勝利、降低三桓居城並平其家臣內亂、誅殺少正卯。這其中又以誅殺少正卯一事較有爭議。另外“三月使魯國大治”的說法亦指此時。可惜於五十六歲時,齊人致贈女樂給魯君臣,定公與季桓子於郊祭時又不分祭肉給孔子。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國與學生一齊周遊列國去了,其間經曆了無數的艱辛。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來孔子得學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魯。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了。之後,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經典及教育後進之上,直至逝世。
諸子之言:
孔子所說的“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很有名,後世許多大家都對這句話進行了注釋或剖析。比如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誌於學。”《毛詩傳》說:“詩者,誌之所之,在心為誌,發言為詩。”依此解釋,“誌”即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誌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誌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誌堅明,故自十五始誌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誌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因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便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知他人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意。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誌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延伸思辨:匹夫立誌,可參天地
孔子認為,立誌是最重要的起點,但是堅持和實現其誌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少年有誌,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誌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確立誌向後,又經過長期不懈的學習、修養,使思想、感情和行為都能達到道德高度自覺和“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一個人是傑出還是平庸,不在於其天賦和機遇,而在於有無遠大的誌向。一個人隻有樹立了遠大的誌向,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並指導自身行動。當看到民生疾苦時,才能以一顆仁義之心救世人於危難之中。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孔子也曾提醒人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誌向,就會謹小慎微,裹足不前。很多人一輩子就像漫遊者一樣,沒有目標地遊蕩。他們每天按照老套方式生活,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我人生的意義在哪裏?”
曾經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麼事?”第一個人回答道:“我在砌磚頭!”第二個人回答說:“我在賺工資!”而第三個人笑著答道:“我在建設世界上最有特色、最美麗、實用的房子。”之後,第三個人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師。
為什麼第三個人能成為有名的建築師?很顯然,就是因為他擁有遠大的誌向,因此,他成功了。這就是“匹夫立誌”的見證。
再回到孔子說的“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歲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現代人也應該參照這條標準指導自己的言行。吾十又五而誌,我們應該在十五歲左右的時候確定自己以後要做什麼而去努力學習與行動;三十而立,三十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應該確定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去做事;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左右對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沒有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就懂得自己現在的處境等都是自己以前所做事情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命運的安排;六十而耳順,六十歲對待周圍的事情不要固執己見,要勇於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七十而從心所欲,七十歲就要順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隻有做到以上幾點,你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精彩典故:
宗愨乘風破浪創偉業
南北朝時,有個年輕人名叫宗愨,字元幹。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雖然年紀尚小,武藝卻十分了得。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的大喜之日,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入客廳。一時間,客廳裏的人茫然不知所措。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匆忙逃走。
宗愨的機敏勇敢深得在場人的讚許,大家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將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洮陽侯,他少年時的誌向也實現了。
陳涉立鴻鵠之誌
秦朝末年,統治者殘暴無道,對百姓進行搜刮和欺壓。農民不僅要交納大量的賦稅,還要建造宮殿、皇陵,修築長城。再加上秦朝還有嚴酷的法律,一個人犯了死罪,要株連到很多親朋好友一塊兒被處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位出身貧賤的雇工名叫陳涉。他看到秦朝的苛政讓百姓吃了不少苦頭,便決心改變這種局麵。一天,陳勝和其他雇工一起在地裏勞動,吃飯的時候,他們聊到了現在過的苦日子,心中憤恨無比,不過又無可奈何。陳勝對大家說:“假如今後誰能夠享受榮華富貴,一定不要忘記別人!”雇工們笑著說:“我們都是受人雇用的農民,哪來的富貴?”陳勝又說:“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鴻鵠的誌向?”也就是說,目光短淺的人,怎麼知道誌向遠大之人的抱負呢?正是因為陳涉在遇到事情時能處處留心,比別人看得更遠、更準,才使得他能在大澤鄉領導農民起義,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
當代鏡鑒:眼光不妨放遠一點
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驕傲;小人驕傲淩人而不舒泰。”也就是說,君子不同於小人的一點就是胸懷坦蕩,不自恃驕傲。事實上,胸懷坦蕩之人就能施行道義,成就大事。
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山外有山,天外有人。比如,一個一輩子研究蒲鬆齡的人,認為《聊齋誌異》是天下最偉大的一部著作——可惜還不被人所了解;任課老師都講“緒論”,在“緒論”中,該教課老師大都要把自己開的課程說成是“最重要的”;在一個老中醫看來,中醫都是“治根”的,是“釜底抽薪”,而西醫是“治表”的,是“揚湯止沸”。這都是人們在認知上的誤區。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整個世界;相反,沒有遠見的人隻看到眼前的、摸得著的東西,他們急功近利,隻看到眼前的一點好處,卻可能喪失了根本。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富人看到一個窮人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給了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撒上了種子就可以在秋天獲得收獲。窮人滿懷希望地奮鬥,可是他發現養牛開支很大,於是他就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不過令窮人失望的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還是過得很艱難,於是窮人就把羊賣了,買了雞。他認為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但是並沒有如他所願。於是他就把雞賣了,打了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故事中的富人和窮人就是很好的對比,富人的價值觀就是用道義行為對窮人進行扶助,而窮人的價值觀就是得過且過,完全沒有人生目標,故事的結果當然是窮人還一直窮著。
因此,我們要盡量把眼光放得長遠些、全麵些。識時務的人善於擇勢而為,才能在社會中遊刃有餘。
還比如商業活動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庸者賺今天的錢,智者賺明天的錢。”也就是說,希望有大的發展就要高瞻遠矚,不能隻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清朝的胡雪岩有這樣一個信條:“如果你擁有一縣的眼光,你就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省的眼光,你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眼界準,就能把握住機遇,在經營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眼界寬,你就能在複雜的市場經濟中把握趨勢,眼界高,就會追求無止境,事業更輝煌。
朱熹在滄州精舍教導學生時也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精細可精;惟有誌不立,自是無著立處。隻因而今,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皆不立之病,誌不方之弊。需反複思量,究思弊病起處,勇猛奮勇,一躍而出,方見得聖賢所言千言萬語,無一濁實話,方始立得此誌。就此積累功夫,迄邐向上,大有事在。”
立誌小,眼光就比較短淺,誌向自然不大,見識也就會小。所以就應有寬大的心境,立人生之大誌。這樣的人,才具有施行大義的氣度,才能將自我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社會價值。
2.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小事情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大的計謀。”
國學鏈接:何為謀士?
古時候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軍師”、“幕僚”、“門客”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還會以死相報。
在春秋戰國時謀士這麼個職業很是興旺,秦漢三國之時,謀士依然占據重要的地位。漢唐時期謀士這個職業就開始有了細分,從政的稱之為丞相、宰相;從軍的就稱之為軍師,大致相當於後來的參謀長,諸如此類。後來,有部分謀士還被分流到了商業領域。
諸子之言: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子路的一番話,對“忍”做了很好的解釋。孔子說:“君子處世,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屈可以伸。屈節是因為有所期待,求伸是為了把握機會。因此,雖然忍耐受屈,但決不以毀壞節操為代價。要實現自己的誌向,也不會拿原則去交易,這就是受屈而不毀其節,誌達而不犯於義。”
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宋人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也就是說,古代所謂的豪傑之士,必定有超過常人的節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寶劍跳起來,挺身去決鬥,這可談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麵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誌向又很遠。這就說明了大勇和小勇的區別。能忍一時之辱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這才是真正施行大義的最高境界。
近人楊樹達在《論語疏證》中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也道出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
延伸思辨:忍讓不是軟弱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包括對人對己兩方麵。對人采取寬容、忍讓的態度,對己則采取克己的態度。《孔子》中直接提到“忍”的地方不多,其實“忍”包含在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恕”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而要做到“恕”,就是“克己”,這就是忍。
孔子提倡“小忍”很有道理,因為和“大謀”比起來,“忍”就非常值得。但是孔子的“忍”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忍讓和遷就。《論語·八倄》中記載了這件事:魯國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卻享用隻有天子才能用的“八倄舞”。這在孔子看來,是嚴重的僭越行為,因此他憤怒地說:“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忍呢。”當自己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橫征暴斂時,孔子大怒,說:“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們(指其他弟子)可以敲著鼓聲討伐他!”
要做到能忍,會忍,忍得合乎道義,一是要把原則性和靈活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善於審時度勢,二是有極好的修養,要有很強的自製力。真正能做到能忍是相當不易的。
曾國藩說到自己的“忍”功,那是“打掉門牙和血吞”。宋朝人程頤說得好:“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孔子就是這樣一位既深明大義,又識量過人的“能忍者”。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是關鍵,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緒才至關重要。因為它將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存。
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但是這樣忍不是沒有原則的容忍。唐朝兩位詩僧寒山和拾得曾有過這樣的對話。寒山說:“如果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藐視我,傷害我,嫉恨我,欺騙我,我該怎麼辦?”拾得說:“你隻需要忍耐他,順從他,敬他,躲他,耐他,裝聾作啞、默然對待他,冷眼看待他,如此結局。”
如此,我們在該忍的時候學會容忍,不但能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的和諧共處,也有助於我們以良好的心態成就大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
精彩典故:
李淵隱忍建大業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而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多有猜疑。
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有很高的威望,吸引很多人前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猜疑之心更重。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他知道自己的行為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於是他決定隱忍等待。從此,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經過長時間的蟄伏後,李淵推翻了隋煬帝的統治,在太原起兵並建立了大唐帝國。
勾踐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之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範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範蠡出策,假裝投降。當時夫差沒有聽從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勾踐飽受三年的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天晚上睡覺不用褥,隻鋪些柴草(古時叫薪),還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不時地嚐嚐苦膽的味道,以便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屈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的努力下,越國逐漸強大起來。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勾踐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使自己養精蓄銳,等到時機成熟再卷土重來,終於成就了一番偉業。
當代鏡鑒:忍耐是一種處世的態度
古人說:“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一個“忍”字,被很多人奉為處世成事的良方。宋朝的王安石就說過:“莫大之禍,起於斯須之不忍。”唐朝的宰相叫張公藝,有幸九世同堂,為世人所羨慕。唐高宗問他成功的秘訣,張公藝揮毫寫了一百個“忍”字。生活中也的確如此,有的人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而有的人由於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2003年5月的一個周末,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拉斯頓在猶他州一座峽穀獨自攀岩時,因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5天5夜。他隻帶了一兩天的食物和水,事先又沒有告訴任何人他的行蹤,因而陷入絕境。為了逃生,第五天他強忍劇痛,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先後用石頭將橈骨和尺骨弄斷,再用自己的運動短褲當做臨時止血帶,然後用小刀從肘部將右前臂硬生生地切斷。從岩石下脫身後,為了與失血搶時間,他又以超人的毅力爬過狹窄和風力強勁的峽穀,緣繩下到60英尺深的穀底,再步行5英裏後與營救人員相遇,終於成功生還。他如今娶妻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他當時不能忍一時之痛,輕易向困難妥協,他早就喪生峽穀中了。
忍耐是一種處世的態度,無論是外在的逆境還是內在的煩惱,都要學會忍耐。因此,每個人遇事都要先退一步,才能夠作全盤、客觀的考量,使得人際關係更圓融,從而有利於自己施行正義的行為。就世間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圓滿的人際關係、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忍耐還可以促進社會祥和。如此看來,忍耐的處事態度是成就大義的必經之路。
因此,我們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有一些妥協精神,有時還要有放棄唾手可得的榮耀和獎杯的情懷。學習吃虧能養德,有時吃點虧,並不是壞事:從吃虧中可以積累人生的智慧;從吃虧中,能學會處世的精髓。練就一種不為環境所擾、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逆境所動、不為榮耀和掌聲所陶醉的高強“功夫”,就能使自己在創造和諧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造福社會。
3. 孝在於質實,孝悌是行義之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譯文: 子夏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道難就難在兒女在父母麵前總能保持和顏悅色。碰到事情,由年輕人效勞,遇到好吃好喝的,讓年長的享用,(僅僅做到這樣)就可以認為盡孝道了嗎?”
國學鏈接: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複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麵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製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 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不能稱之為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要物質供養,關鍵是要投入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任何分別。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 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標準。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尤其重要,要給父母在物質上以充分的保障。
3. 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給父母在精神上更多的關懷。
4. 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覺得無比光榮。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就是對父母不孝的另一種表現。
5. 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