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5)(1 / 2)

“遺詔”是否為真?此事又出現了矛盾的意見。我傾向於畢沅的意見,也即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遺詔”,這裏所謂的“遺詔”很可能是後人補製。第五種說法,可以命名為“正史說法”。最初來自於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後被正史所采納。李燾《長編》更將與此相近的一些記錄集合在一起,做成了一個豐富而又矛盾的“傳奇”。太祖之死,最大的謎團是:死因不明。司馬光沒有說清楚,李燾也沒有說清楚,《宋史》的主編元人脫脫也沒有說清楚。據我對宋史的理解,似乎不會再有人能說清這個問題了。太祖之死,將會成為一個恒久之謎,即使是正史,也充滿了矛盾。曆史文本,太多謎團,試圖搞清所有謎團,讓曆史幹幹淨淨地呈現出來,這個願望,太過奢侈。

根據司馬光和李燾的記錄,太祖之死的現場大約是這樣的--夜半,譙樓更夫已經敲響了四鼓,不久,太祖駕崩。當晚,宋皇後守在老趙身邊。太祖一死,皇後急忙派大宦官王繼恩去傳四子貴州防禦使趙德芳。

這位宋皇後出生於貴族之家,父親是忠武軍節度使宋延渥,母親是後漢太祖劉知遠的女兒,宋延渥又是後唐莊宗的外孫,他的生母則是後唐義寧公主。宋皇後等於三代人家都在皇室,《宋史》說到宋氏家族用了“近代貴盛,鮮有其比”八個字。宋皇後母儀天下,見多識廣,做事非常有分寸。她比老趙小二十五歲,甚至比老趙次子趙德昭還小一歲。老趙生有四個兒子,長子、三子都早亡,故眼下隻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宋皇後不去召趙德昭,而去召趙德芳,也是一個不解的謎團。有說法認為德昭與宋皇後年歲相仿,皇後有避嫌的想法;而德芳要比宋皇後小七八歲,嫌疑要小得多。但是召德芳,就是要立德芳為君嗎?這也是後人無法解釋的問題。以宋皇後之明智,她會不懂召晉王進宮嗎?

她沒有召晉王,但宦官王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誌素定”(這句話證明了他很可能也是“金匱之盟”現場的人物之一),幹脆背叛了宋皇後懿旨,不去見趙德芳,而直接來到了開封府召晉王。

王繼恩夜半進入王府,發現左押衙程德玄先生正在等著王府開門。程德玄是晉王的心腹,善醫術。王繼恩問他為何在此。程德玄說:“我今晚在信陵坊相國寺睡,夜裏聽到有人疾呼‘晉王召’。出來看時,卻沒有人。這樣好幾次,我擔心晉王有疾,所以過來了。”王繼恩聽說後,很奇異。於是告訴他太祖駕崩之事。二人叩門一起來見晉王趙光義。

趙光義聞言,大驚。史稱“猶豫不行”。竊以為“猶豫”這兩個字在此時此地格外傳神。往日雖有太祖傳位於晉王的“意思”,但從未有明文法典白紙黑字,老趙也正當壯年,五十歲的年齡一般也不會有人想到他會“英年早逝”。忽然一個晚間過來,老趙不在了!這個事實著實令人心生疑竇。如果趙光義是謀害哥哥的人物,此際不當“猶豫”。這兩個字可以為晉王洗卻千年冤枉。我讀史至此,越發相信晉王無辜。

據《長編》,晉王聽到哥哥猝死的消息,“猶豫”後,對王繼恩說:“吾當與家人議之。”

然後進入後堂,久久沒有出來。王繼恩催促他道:“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於是,三人在大雪中步行到皇宮。到了日常值班之處,王繼恩要晉王止步,說:“王且待於此,繼恩當先入言之。”他要進宮稟告宋皇後。程德玄聽到後說:

“現在就應該直接進去,何待之有!”於是與晉王一起進入太祖寢殿。宋皇後聽說王繼恩到了,就問他:“德芳來了嗎?”王繼恩說:“晉王到了。”

史稱皇後見到晉王,“愕然”,但她很快就反應過來,知道了怎麼回事,馬上稱呼晉王為“官家”--這是對皇上的敬稱,並且說:

“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晉王聞言流淚道:“共保富貴,勿憂也!”這就是今天可以約略複盤的趙匡胤的死亡現場。

“兄終弟及”

種種記錄證明:金匱之盟規定的“兄終弟及”之權力繼承模式,雖然還有若幹謎團無法解釋,但在各種複盤中,卻是比較值得相信的。應該說,老趙是認同並真誠執行了金匱之盟的。杜夫人在天之靈能夠得到安慰。在這個問題上,與陰謀論相關的各種“生動”的故事,也即講述趙光義謀害趙匡胤的離奇說法,我,不相信。還有講述趙匡胤提防趙光義的說法(譬如,遷都洛陽,就是太祖要削弱趙匡義的力量,等等),我,也不相信。因此,我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燭影斧聲”。趙氏兄弟,沒有那麼陰毒,皇位繼承,也沒有那麼慘烈。老趙從沒有給予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更高的權力,卻不斷給予趙光義僅次於皇位的最高權力--開封尹、晉王、同平章事。如果老趙提防趙光義,隻需要給兩個兒子更高權力就是了,但他沒有。故,“燭影斧聲”之類的故事,很可能是小文人的想象。如果確實存在著“燭影斧聲”的事實,趙德昭、趙德芳這麼剛烈的皇室帝胄,會對“篡逆”的叔叔不做“異動”?元人編纂前朝曆史會不將這類故實列入?這都說明“燭影斧聲”故事創作的不合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