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在中國曆史上,“道教”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來教化的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鬥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鬥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的宗教。

道教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後來又演變成三位一體的老子一氣化三清。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隻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須深詳;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奉《老子》、《莊子》為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老、莊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的影響。

道教發展曆程

張天師與道教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鬥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於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鬥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係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樸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係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麵,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製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明清以後,道教基本已經停止了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教更是衰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抵觸而作廢。1957年,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複正常的宗教活動。

道教的節日

道教把神仙誕辰的日子定為節日,每到節日來臨,都要舉行比較隆重的齋醮(古代以酒祭神之禮)儀式,包括祭星與設道壇誦頌、有的節日還有熱鬧的廟會集市。

道教的節日很多,北京白雲觀每年最隆重的節日就有五次;正月初七和初八為香客拜奉本命之神日;正月初九為道教所尊奉的玉皇大帝聖誕日,每年這天都要在白雲觀舉行祭祀以為紀念;正月十九日為“燕九節”,是紀念道教真人邱處機的誕生日;二月十五日為道教王老子誕生的生日,是為太上老君聖誕節;四月十四日是道教所奉呂洞賓降生日,傳說唐貞元十四年(798)這一天,一隻白鶴自天而降,飛入呂洞賓母親的房中,此時呂母夢中亦見此景,醒後即生下呂洞賓。後來人們每以此日舉行齋醮儀式,以誌紀念。

道教各派還有一些節日活動:如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誕生日,俗稱“蟠桃會”,三月十五日為張(道陵)天師聖誕,六月二十四日為關(羽)聖齋君聖誕,十二月十二日是王重陽祖師聖誕等等。

陰陽五行說與八卦

陰陽五行說與八卦最初跟道教毫無關係。它們是古代思想家對世界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一種解釋。認為陰是暗,陽是明,所以月叫太陰,日叫太陽。由此引申開去,稱正麵、溫暖、南方為陽,反麵、寒冷、北方為陰。同時認為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並且相生相克。陰陽五行說後來又發展為八卦,用——、— —兩個符號分別配成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

後來道教把陰陽五行說與八卦拿了過去,構成自己的基本教義,並且用來說明社會生活的奧秘,把剛柔、動靜、生死、往來、盛衰等一係列概念都納入陰陽的意義中去。老子在《道德經》裏就以此來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組成情況:“萬物負陰以抱陽。”道教還用八卦卦象和陰陽五行說來占卜,預示人們從生到死,事物從始到終的各種狀態和結果。民間流行的看相、算命、求簽、畫符、念咒、看風水、擇吉日等,都與陰陽五行說和八卦有關。

道教神仙

山神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間的秩序創造了天庭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係列官員,吸收了佛教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廷的附屬,也創造了閻羅殿和水晶宮的一係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係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眾多,還隨時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創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媽祖、關帝等都可以納入道教的神仙係統。但一般宮觀隻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廟宇。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發、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道教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節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還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內容和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內容。道教的清規戒律也是隨時事的變化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衝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教的道術

《抱樸子》中所載的老君入山符,認為使用它可以避開鬼怪野獸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jiào)、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ránɡ)、房中術、神仙術、辟穀、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了的丹丸。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於外丹服食和配製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而後世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裏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辟穀等多種。這些現代多歸為氣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許多都習武術。中醫理論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靜潔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葷,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名目繁多。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簽、測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朱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術。

道教的經典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經創製了道藏,收集曆代道家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家理論,而且包括煉丹、養生、治病、氣功等方麵的著作。主要有《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萬曆續道藏》等,現僅存明代《正統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曆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經書數量非常龐大,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丹經,稱為丹經之祖,此外《抱樸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經典。《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黃庭經》和《上清大洞真經》則是上清經籙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經》和《三皇文》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經典。《陰符經》和《常清靜經》也是道教兩部非常重要的經書,是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出現了《悟真經》、《金丹四百字》等經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煉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敦厚樸素”。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曆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幹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係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流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曆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