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容齋三筆序(1 / 1)

【原文】

王右將軍逸少,晉、宋間第一流人也。遺情軒冕,擺落世故,蓋其生平雅懷。自去會稽內史,遂不肯複出。自誓於父母墓下,詞致確苦。予味其言而深悲之。又讀所與謝萬石書雲:“坐而獲逸,遂其宿心。比嚐與安石東遊山海,頤養閑暇之餘,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銜杯引滿,語田裏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常依依陸賈、班嗣之處世,老夫誌願盡於此也。”按是時逸少春秋才五十餘耳,史氏不能賞取其高,乃屑屑以為坐王懷祖之故,待之淺矣。予亦從會稽解組還裏,於今六年,仰瞻昔賢,猶駑蹇之視天驥,本非倫擬,而年齡之運,逾七望八,法當掛神虎之衣冠,無假於誓墓也。幸方寸未渠昏,於寬閑寂寞之濱,窮勝樂時之暇,時時捉筆據幾,隨所趣而誌之,雖無甚奇論,然意到即就,亦殊自喜。於是《容齋三筆》成累月矣,稚子雲:“不可無序引。”因抒寫所懷,並發逸少之孤標,破晉史之妄,以詔兒侄,冀為四筆他日嘉話。慶元二年六月晦日序。

【譯文】

右將軍王逸少(王羲之),是晉、宋間的第一流人物。棄情

於官場,不落世俗,大概是他的平生理想。自離開會稽內史之職,再也不肯出來作官。他在父母的墳墓下發誓,誓言確為苦澀,我體味其言,亦為之感到深深的悲哀。又讀他寫給謝萬石的信說:“坐而獲逸,遂其宿願。近時嚐與謝安石(謝安)一起東遊山海,頤養閑暇之餘,欲與親朋故友時共飲酒歡樂,嘴裏叼著酒杯,談些耕作之事,作為撫掌歡樂的題材,這種得意之情,難道可以用言語表達嗎?我常依戀陸賈、班嗣之處世態度,老夫自願這樣做啊!”是時,逸少年齡才五十餘歲,寫史的人不能欣賞他的高妙情懷,乃瑣碎煩細地議論,說他的退職是與王述之間的不和而起,這種議論是太膚淺了。我也從會稽任上辭去官職還鄉,於今已是六年,仰瞻昔賢,我好比駑馬視天驥,本來不可比擬。而我的年壽,過了七十望著八十,根據製度也應當脫掉官服,沒必要去墓前宣誓了。幸運的是思維尚算清晰,於寬閑寂寞之際,盡情享受快樂的餘暇,時時握筆據案,隨自己的興趣而撰述,雖然無奇妙之論,但意到即就,沾沾自喜。於是《容齋三筆》成書於累月的辛勞。小兒子說:“不能沒有序。”因此表達心中所懷,並抒發王逸少之清高品格,批駁《晉史》的妄斷之

論,以示兒侄,希望《四筆》寫成,它日再作嘉話。寧宗慶元二年六月晦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