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卷八(十五則)(3)(1 / 3)

杜子美贈李太白詩:“康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說者以為即廬山也。吳曾《能改齋漫錄》內《辨誤》一卷,正辨是事,引杜田《杜詩補遺》雲範傳正《李白新墓碑》雲:“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綿州之屬邑,有大、小康山,白讀書於大康山,有讀書堂尚存。其宅在清廉鄉,後廢為僧房,稱隴西院,蓋以太自得名。院有太白像。”吳君以是證杜句,知康山在蜀,非廬山也。予按當塗所刊《太白集》,其首載《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觀察使範傳正撰,凡千五百餘字,但雲:“自國朝已來,編於屬籍,神龍初,自碎葉還廣漢,因僑為郡人。”初無《補遺》所紀七十餘言,豈非好事者偽為此書,如《開元遺事》之類,以附會杜老之詩邪?歐陽忞《輿地廣記》雲:“彰明有《李白碑》,白生於此縣。”蓋亦傳說之誤,當以範碑為正。

【譯文】

杜甫贈給李白的一首詩說:“康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研究者認為是指的廬山。

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內有《辨誤》一卷,正好辨正了這件事。他引證杜田的《杜詩補遺》一書中提到範傳正寫的《李白新墓碑》一文說:“李白本為唐宗室之子孫,他的祖先因躲避仇家而客居蜀,住在蜀之彰明(今四川江油),李白就出生在這裏。彰明是綿州(今四川綿陽)的屬縣,境內有大、小康山,李白讀書於大康山,現有讀書堂還存在。李白家的住宅在清廉鄉,後廢為僧坊,稱為隴西院,大概是因李白得名的。院中有李白像。”吳曾以此來證明杜甫的詩名,認為康山在蜀,而不是在廬山。

我考察當塗(今安徽當塗)刊刻的《太白集》,前麵載有《新墓碑》一文,是宣州(今安徽宣城縣》、歙州(今安徽歙縣)、池州(今安徽貴池)等州的觀察使範傳正所撰,共一千五百餘字,但隻是說:“自宋朝以來,編定屬籍。唐中宗神龍初年,李白自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城附近)還廣漢(今四川廣漢),因僑居日久,成為本郡人。”可見當初碑文中並無杜田的《杜詩補遺》一書中所記載的那七十多個字,這難道不是好事之徒偽造此書,如《開元遺事》一類書一樣,以此來附會杜甫的詩嗎?

歐陽忞的《輿地廣記》說:“彰明有《李白碑》,白生於此縣。

”大概也是傳說之誤,應當以範傳正寫的碑文為正確。

列國城門名

【原文】

郡縣及城門名,用一字者為雅馴近古。今獨姑蘇曰吳郡吳縣,有盤門、閶門、葑門、婁門、齊門,他皆不然。春秋時,列國門名見於《左氏傳》者,鄭最多,曰渠門、純門、時門、將門、閨門、皇門、專阝門、墓門。又有師之梁、桔柣之門。周曰圉門。魯曰雩門、雉門、稷門、萊門、鹿門,又有子駒之門。《公羊傳》有爭門、吏門、宋曰耏門、桐門、盧門、曹門、澤門、揚門、桑林之門。邾曰魚門、範門。衛曰閱門,蓋獲之門。齊曰雍門,亦有揚門、鹿門、稷門。吳曰胥門。宋垤澤之門,見《孟子》。

【譯文】

郡縣以及城門的名稱,隻用一個字顯得文雅、順通並近古意。如今隻有姑蘇叫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盤門、閶門、葑門、婁門、齊門,其他郡縣不是這樣。

春秋時,列國的城門名字記載於《左傳》一書的,以鄭國最多,有渠門、純門、時門、將門、閨門、皇門、專阝門、墓門,又有師之梁門、桔柣

之門。周國有圉門。魯國有雩門、雉門、稷門、萊門、鹿門,又有子駒之門。《公羊傳》有爭門、吏門。宋國有耏門、桐門、盧門、曹門、澤門、揚門、桑林之門。邾國有魚門、範門。衛國有閱門、蓋獲之門。齊有雍門,亦有揚門、鹿門、稷門。吳國有胥門。宋國有垤澤之門,見於《孟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