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慶諸節
【原文】
大中祥符之世,諛佞之臣,造為司命天尊下降及天書等事,於是降聖、天慶、天祺、天貺諸節並興。始時京師宮觀每節齋醮七日,旋減為三日、一日,後不複講。百官朝謁之禮亦罷。今中都未嚐舉行,亦無休假,獨外郡必詣天慶觀朝拜,遂休務,至有前後各一日。此為敬事司命過於上帝矣,其當寢明甚,惜無人能建白者。
【譯文】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一些諂諛奸佞的臣子,製造司命天尊下凡以及天書等事,於是“降聖”、“天慶”、“天祺”、“天貺”等節日一同興起。開始的時候,每當遇到上述節日,京城裏的宮觀都要設齋壇,向神靈祈禱七天,旋即減為三天、一天,後來就不再舉行了。百官朝拜進謁的禮節也隨即作罷。現在京城已經不再舉行這類活動,遇上了上述節日也不放假休息。隻是有一些地方每遇以上節日,就一定要到天慶觀朝拜,於是他們放下公務,以至有的耗費時間達兩天。敬奉司命超過敬奉上帝。很明顯,這類活動早就應當禁止,可惜無人能向皇上提出這種建議。
虢州兩刺史
【原文】
唐韓休為虢州刺史,虢於東、西京為近州,乘輿所至,常稅廐芻。休請均賦它郡,中書令張說曰:“免虢而與它州,此守臣為私惠耳!”休複執論,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弊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訖如休請。盧木巳為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豕三千,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木巳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謂食之便。”帝曰:“守虢而憂它州,宰相材也。”詔以豕賜貧民,遂有意柄任矣。俄召入,逾年拜相。案兩人皆以虢州守臣言公家事,而休見疑於名相木巳,木巳受知於猜主,遇合有命,信哉!
【譯文】
唐玄宗時,韓休做虢州(今河南靈寶一帶)刺史,虢州正好處在東、西兩京(今河南洛陽、陝西西安)中間,距兩京都很近,每當皇帝的車馬到達這裏,便向當地老百姓征用馬廄、草料,給老百姓造成很重的負擔。韓休奏請朝廷讓鄰州平均攤派,中書令張說知道後說:“減免虢州而把負擔均給鄰州,這是虢州刺史替自己利益作的打算!”因此就不予批準。韓休再次上書爭論,屬吏告訴他這樣做恐怕會得罪觸怒宰相,韓休說:“我身為刺史,知道百姓的痛苦而不及時補救,那怎麼管理老百姓?我這樣做即使得罪了宰相,也心甘情願。”最後,朝廷終於答應了韓休的請求。
唐德宗時,盧木巳擔任虢州刺史,他上奏皇帝說:虢州有官豬三千頭,經常糟蹋莊稼,是老百姓的一大禍患。德宗批複說:“那就把它們遷到沙苑吧!”盧木巳又上奏說:“同州(今陝西大荔)百姓也是陛下的老百姓,臣認為還是把它們殺了吃掉的好!”德宗看完奏章情不自禁地說:“身為虢州刺史卻能替其他州的老百姓擔憂,真是宰相之材!”於是就下詔將官豬賜給當地的貧苦百姓,並有意讓盧木巳執掌朝政。不久,盧木巳被德宗召入朝廷,第二年就被拜授宰相職務。韓休、盧木巳都以虢州刺史的身份談論國家公事,而韓休卻被名相張說懷疑懷有私心,而盧木巳被多疑的德宗發現並且委以重任,由此看來,人的機遇是命中注定的,確實是這樣啊!
狐假虎威
【原文】
有“狐假虎威”之語,稚子來扣其義,因示以《戰國策》、《新序》所載。《戰國策》雲:“楚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矣,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新序》並同。而其後雲:“故人臣而見畏者,是見君之威也,君不用,則威亡矣。”俗諺蓋本諸此。
【譯文】
有個成語叫“狐假虎威”,我的幼子向我請教它的意義,我就把《戰國策》、《新序》兩書中的有關記載讓他看。《戰國策》的記載是:“楚宣王曾問群臣:‘我聽說北方諸國很害怕昭奚恤將軍,果真如此嗎?’群臣一時無人應對。江乙回答說:‘老虎天天捕捉各種動物填飽肚子,一天,它捉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就對老虎說:‘你不敢吃我!上帝讓我做百獸之王,今天你來吃我,這是違背上帝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在前麵走,你在我後麵跟著,看看百獸之中有哪個見了我敢不逃跑?’虎認為這樣做行,於是就跟隨它一起走。百獸見到它們都慌忙逃竄,老虎不知道百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您的屬地方圓五千裏,有百萬雄兵,而您把軍隊委托給昭奚恤指揮,所以北方諸國畏懼昭奚恤,其實他們害怕的是大王強大的軍隊,就像是百獸害怕老虎一樣。’”《新序》中所記載的與此相同。並且在前文之後接著寫道:“所以說人們害怕那些大臣,主要的是害怕君主的權力,君主若不用自己的權力,那麼大權就將旁落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俗語,大概就源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