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卷九(二十七則)(1)(1 / 3)

霍光賞功

【原文】

漢武帝外事四夷,出爵勸賞,凡將士有軍功,無問貴賤,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平益州夷,斬首捕虜三萬,但賜爵關內侯。蓋霍光為政,務與民休息,故不欲求邊功,益州之師,不得已耳。與唐宋璟抑郝靈佺斬默啜之意同。然數年之後,以範明友擊烏桓,傅介子剌樓蘭,皆即侯之,則為非是,蓋明友,光女婿也。

【譯文】

漢武帝對外治理少數民族,通常利用爵位來進行鼓勵和獎賞,隻要將士有了軍功,不論出身顯貴或低賤,沒有不封侯的。到了漢昭帝時,掌管外交禮儀的大鴻臚田廣明平定益州少數民族,斬殺俘虜敵人有三萬之多,卻隻被賞賜關內侯的爵位。這是因為當時是霍光當權,他的為政之術在於力求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不刻求邊塞的戰功。益州之戰,是不得已的,這與唐代宋璟抑製郝靈佺斬殺突厥可汗默啜的意圖是相同的。但是幾年之後,霍光卻派範明友攻擊烏桓,派傅介子刺殺樓蘭王,成功之後都馬上給他們封侯,情況就不是如此了。大概是因為範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吧。

尺棰取半

【原文】

《莊子》載惠子之語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雖為寓言,然此理固具。蓋但取其半,正碎為微塵,餘半猶存,雖至於無窮可也。特所謂卵有毛、雞三足、犬可以為羊、馬有卵、火不熱、龜長於蛇、飛鳥之景未嚐動,如是之類,非詞說所能了也。

【譯文】

《莊子》中記載了惠子的話說:“一尺長的棍棒,每天截去一半,永遠也截取不完。”這雖然是寓言,但所說的道理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每次截去棍棒的一半,即使截到細碎微小的塵埃,剩下的半截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可以截至無窮無盡。然而,所謂的蛋有毛、雞有三條腿、狗可以為羊、馬會生蛋、火不熱、烏龜比蛇長、飛鳥的影子不動,像這一類的現象,是言辭所不能解說明了的。

漢文失材

【原文】

漢文帝見李廣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借秦為諭,其言忠正明白,不下賈誼,曾不得一官,史臣猶讚美文帝,以為山言多激切,終不加罰,所以廣諫爭之路。觀此二事,失材多矣。吳、楚反時,李廣以都尉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賞不行。武帝時,五為將軍擊匈奴,無尺寸功,至不得其死。三朝不遇,命也夫!

【譯文】

漢文帝召見李廣時說:“可惜你生不逢時,假使處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又算什麼!”賈山上書談論天下安危存亡的道理,借用秦朝的事作比喻,他的言論忠烈正直、明白易曉,不在賈誼之下,可他竟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但是史官們仍然稱譽讚頌漢文帝寬宏大量,認為賈山的言辭過於激烈熱切,卻始終沒有受到責罰,這是漢文帝用來廣開言路的方法。僅從這兩件事來看,我認為漢文帝喪失人才太多了。吳國、楚國反叛時,李廣以都尉的身份攻下了昌邑,因而名聲顯赫,可是由於梁王曾授予李廣將軍之印,觸犯了禁忌,因此沒有得到獎賞。漢武帝的時候,李廣五次作為將軍攻打匈奴,卻沒有為自己建立任何功名,直至最後不得其死。李廣曆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卻沒有得到知遇之禮,這真是命啊!

陳軫之說疏

【原文】

戰國權謀之士,遊說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至雲:“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償於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複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於是疏矣。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譯文】

戰國時的權術謀略之士,進行合縱連橫的遊說,都隻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道義正理和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麵。張儀欺騙楚懷王,讓楚國跟齊國斷交而秦國把商於之地獻給楚王。陳軫勸諫道:“張儀必定會背棄大王,楚國不但不能得到商於之地,反而使齊國、秦國聯合。如此一來則使楚國北邊斷絕了與齊國的交往,西麵又滋生了秦國的憂患。”這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了。但是當他說到“不如暗地裏跟齊國聯合而表麵上跟它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秦國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時,就表明了陳軫並沒深遠地考慮能不能跟齊國斷絕交往,隻是以得到土地為目的罷了。等到秦國背棄了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說道:“不如趁機奉送秦國一個著名都市,然後跟秦國軍隊一起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國在秦國喪失的土地就可以從齊國那裏得到補償了。”這條計策更是荒謬不合道義。秦國將亡國之道加於楚國,楚國卻打算把土地奉送給它;齊國本是同盟國,楚國竟無故地跟它斷交!楚國應該向齊國割讓土地贈送錢財,用謙卑的辭令承認過錯,再請求齊國援助,怎麼能反過來想攻打齊國呢!陳軫的主張在這裏就太錯了。相比之下,可以知道魯仲連、虞卿是英雄豪傑,決不是陳軫之流所能趕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