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路真
【原文】
《新唐書·地理誌》:“襄州,土貢漆器庫路真二品十乘花文五乘。”庫路真者,漆器名也,然其義不可曉。《元豐九域誌》雲“貢漆器二十事”是已。《於由頁傳》,由頁為襄陽節度,襄有髹器,天下以為法。至由頁驕蹇,故方帥不法者,稱為“襄樣節度”。《舊唐書·職官誌》,武德七年,改秦王、齊王下領三衛及庫真、驅咥真,並為統軍。疑是周隋間西邊方言也。記白樂天集曾有一說,而未之見。
【譯文】
《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襄州每次獻給朝廷的地方貢品,有庫路真兩類漆器十車,還有五車帶有花紋的。庫路真是漆器的名稱,至於為什麼叫庫路真,那就不清楚了。《元豐九域誌》裏記載的“貢漆器二十事”,就是指的這種漆器。《新唐書·於由頁傳》說:於由頁任襄陽節度使時,襄陽生產的赤黑色的漆器很著名,各地紛紛仿造,以至於由頁變得傲慢,所以對其他不遵法度的節度使就稱之為“襄樣節度”。《舊唐書·職官誌》敘述:唐高祖武德七年,下令改秦王、齊王所轄的三衛及庫真、驅口至真,合並為統軍。我懷疑這是北周與隋朝之際西部邊境的方言。據記載,白居易集中曾有此種說法,但我未曾發現。
得意失意詩
【原文】
舊傳有詩四句誇世人得意者雲:“久旱逢甘雨,他鄉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好事者續以失意四句曰:“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麵,下第舉人心。”此二詩,可喜可悲之狀極矣。
【譯文】
過去流傳著一首四句的詩,以誇讚世人的得意。詩文是這樣的:“久旱逢甘雨,他鄉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有多事的人仿照這首詩續得四句,以描寫世人的失意。詩文說:“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麵,下第舉人心。”這兩首詩,把人們的得意和悲傷的狀況描寫得到了極妙的程度。
狄監盧尹
【原文】
文潞公留守西京,年七十七,為耆英會,凡十有二人。時富韓公年七十九,最長,至於太中大夫張問,年七十,唯司馬公方六十四歲,用狄監、盧尹故事,亦預於會。或問狄、盧之說,乃見唐白樂天集,今所謂九老圖者。懷州司馬胡杲年八十九,衛尉卿吉皎年八十六,龍武長史鄭據八十四,慈州刺史劉嘉、侍禦史盧貞皆八十二,其年皆在元豐諸公之上。永州刺史張渾、刑部尚書白居易皆七十四。時會昌五年。白公序雲:“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秘書監狄兼謨,河南尹盧貞,以年未七十,雖與會而不及列。”故溫公紀韓公至張昌言,而自不書。今士大夫皆熟知此事,姑誌狄、盧二賢,以示兒輩。但唐兩盧貞,而又同會,疑文字或誤雲。
【譯文】
文彥博做西京(今洛陽)留守時,已是七十七歲的高齡。他與司馬光等人組織了耆英會,共有十二人。當時富弼年已七十九歲,在耆英會成員中年紀最大。會員中,太中大夫張問七十歲,隻有司馬光才滿六十四歲。比照唐代狄監、盧尹的例子,也參與了耆英會。有人問狄監、盧尹的故事是怎麼回事,這件事見載於唐代白居易文集,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九老圖。據記載:唐代宗會昌五年,懷州司馬胡杲八十九歲,衛尉卿吉皎八十六歲,龍武長史鄭據八十四歲,慈州刺史劉嘉、侍禦史盧貞都是八十二歲。他們六人的年齡都比宋神宗元豐年間富弼、文彥博等人的年齡要大。會昌五年,永州刺史張渾、刑部尚書白居易都是七十四歲。白居易寫的序文說:“胡杲、吉皎、鄭據、劉嘉、盧貞等六賢都是高壽,我的年齡在他們之下,秘書監狄兼謨、河南尹盧貞,因為他們二人的年齡未及七十,雖然參與了九老會的活動,但沒有將他們的名字列入。”所以司馬光在談到耆英會時沒有提到自己,而隻記富弼與張昌言。現在的士大夫都熟知其事。我將唐代狄兼謨、盧貞二賢的故事書之於此,是讓晚輩們知道這件事。然而唐代有兩個盧貞,又在同一個會中,我懷疑史書所記文字上有誤。
項韓兵書
【原文】
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形勢》中有《項王》一篇,前後《藝文誌》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項、韓雖不得其死,而遺書可傳於後者,漢世不廢,今不複可見矣。
【譯文】
西漢成帝時,任宏談到的兵書有四種,在其《權謀篇》中有《韓信》三篇,《形勢篇》中有《項王》一篇,《漢書》和《後漢書》的《藝文誌》裏都有記載。並且說:“漢朝興起之時
,張良、韓信整理了古代各種兵書,共有一百八十二家,經過刪節選擇,選編了三十五家。
呂後一門把持朝政之時,將這些兵書竊為己有。”項羽、韓信雖然死於非命,不得善終,但他們留下的兵書卻傳之於後世,在兩漢四百多年裏一直流傳,但今天卻再也看不到了。
承天塔記
【原文】
黃魯直初謫戎、涪,既得歸,而湖北轉運判官陳舉,以時相趙清憲與之有小怨,訐其所作《荊南承天塔記》,以為幸災,遂除名羈管宜州,竟卒於彼。今《豫章集》不載其文,蓋謂因之兆禍,故不忍著錄。其曾孫續編別集,始得見之。大略雲:“餘得罪竄黔中,道出江陵,寓承天禪院,住持僧智珠方徹舊浮圖於地,而屬曰:‘餘成功之後,願乞文記之。’後六年,蒙恩東歸,則七級巋然已立,於是作記。”其後雲:“儒者嚐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產,實生民穀帛之蠹,雖餘亦謂之然。然自省事以來,觀天下財力屈竭之端,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邪!”其語不過如是,初無幸災風刺之意,乃至於遠斥以死,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