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曩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誌》,於議論雌黃,不複關抱。而稚子欀,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裒所憶而書之。欀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誌雲。慶元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序。
【譯文】
我開始寫作《容齋隨筆》,首尾花了十八年,寫《續筆》花了十三年,寫《三筆》花了五年,而《四筆》的完成,竟不到一年的時間。年紀越大而著書越迅速這種說法大概是成立的。從前,我自越州府退職歸鄉,謝絕外麵的應酬,唯獨弄筆著書的習慣不能改變。因此搜采異聞,繼續《夷堅誌》的寫作,議論評斷,對《四筆》就沒再關心過了。我的小兒子洪欀,每次見到《夷堅》滿紙,說道:“《隨筆》、《夷堅》都是父親大人平素喜歡玩弄的兩本書,而如今《隨筆》不增加,隻對《夷堅誌》增刪修改不少,您不應該厚彼薄此啊!”他每天都站在我的書案邊,必定要等我改寫一則之後才肯離去。我不忍心違背他的心意,就聚集我能記憶起的事書寫下來。我小兒欀嗜好讀書,即使就寢時,也要放一冊書在枕頭旁邊,天一亮就順手拿著看。而上天吝嗇沒有賜給他更多的才智,年已廿歲,聰明才智並未得到開發。但以他的勤奮,大概總有得到開發的一天。大丈夫愛惜憐憫少子,可見一斑。因而抒意為序,以此獎勵少子之誌。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九月二十四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