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訪台觀感(《浙江工商》作品)(10)(1 / 2)

倡導文化藝術品投資

後來,李誌仁又把視野投向文化藝術品買賣。他發現中華文化藝術品在國際間流失增多,中國文化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位也遠不及外國作品,正如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流行的一句話:“齊白石美金一萬,畢加索美金百萬。”於是,李誌仁買下國際四大藝術拍賣公司之一的“建德”(Kander)拍賣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權,專門經營東方藝術品的拍賣。長期處於低價的中國藝術品,在李誌仁傾其所有現金收購後,再以高價拍賣的運作下,身價大漲,在國際間漸露頭角。以於右任的字畫為例,幾年前他的字畫在國際拍賣一副才五千元台幣,經過李誌仁發奮收購亞洲所有於右任的字畫,並在東京舉辦的拍賣中,將賣價提到每幅數百萬日元的國際價格,身價比原先提高十倍。李誌仁說,藝術品一旦進入市場,使其價值比、行情化,必然會引起人們的關切,而文物字畫“唯一”、“不得重複”的特質,將使人們在物以稀為貴的心態下努力珍藏,這也正是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

1988年,李誌仁在香港骨董街荷裏活道上建立了勝大莊分公司,專責海外事業開發,並設立一家香港最大的私人美術館——勝大莊美術館,將勝大莊改良之筆墨及中國藝術品通過香港這個東方文化交易中心,推向國際大市場。

企業家的胸懷和心聲

讓李誌仁特別感到自豪的是,他在台北設立的勝大莊書畫學院,十多年來,已有六萬餘名學員在此研究過,提高了人們的文化藝術水平。他還不斷設立各種獎項,發掘具有潛力及天才的藝術工作者,全力予以培養。其中“建德中華藝術獎”和設立在香港“新中國文教基金會”,都是以全球華人為對象,目的在於提高華人藝術地位,使中國在世界藝術、文化領域中大放光彩。

李誌仁認為,要把中國文化藝術和中國筆墨推想世界,現在還做得很不夠。拿中國文化藝術品投資來說,目前仍掌握在外國人手重,中國購買力薄弱,而且多是業餘觀賞、收藏,而外國人卻不斷以財團、大企業之力,大肆收購低價卻極有保藏價值的中國文化藝術品,一待他們買盡,我們就無法掌握主動了。於是,李誌仁頻頻來大陸尋找依靠,尋找發展。大陸有取之不竭的資源和製造筆墨的優質原料,有眾多的優秀人才,又有廣大無比的市場。他要在大陸建立業界最大的筆墨廠,建立把中國文化藝術和中華筆墨推向世界的新基地,向發揚中國悠久文化的目標進軍。

李誌仁曾有詩一樣的語言,抒發他熱愛祖國和宏揚中國文化的激情:

“中國是高貴的!雄偉的!榮耀的!中國人是喜悅的!光明的!健康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一個偉大的時代,必有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等天柱。為此,全球華夏子孫應全力以赴,在各方麵有助於中國者,做出最大的貢獻!我永遠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楚丁)

《浙江工商》,1993年第3期

台灣發展的大陸因素

台灣的經濟建設為何能發展得比較快?我曾當麵向一些在台親友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卻使我感到有些意外。他們認為:台灣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與繁榮,一個重要因素是得力於大陸對台灣的無價貢獻。

國民黨政權退據台灣之初,1949年6月,“台灣政府”為了實施台幣改革,向“行政院”請撥黃金五十萬兩作為這次幣製改革的準備金,當時的“行政院長”何應欽(1890—1987年),恐五十萬兩不敷所需,就撥了八十萬兩。這次幣製改革,使台灣當時的通貨膨脹得到了緩解,對台灣早期的經濟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八十萬兩黃金從何而來?這是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改革法幣幣製,大量發行金圓券,並用金圓券強製收兌民間金銀外幣而得來的。當時規定收兌率為:純金一市兩合金圓券二百元,純銀一市兩合金圓券三元,銀幣每枚合金圓券二元,美鈔每元含金圓券四元。一時間,全國人民持有的黃金、銀元、美鈔,全數繳交各地“中央銀行”,兌換成急劇貶值的金圓券。1949年1月10日,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當時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的蔣經國,專程趕到上海,轉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1899—1960年),協助將“中央銀行”總行庫存黃金外彙全部密運台灣。據一位了解當年浙江政情的友人所告,當時除了中央有大量黃金庫存外,各省市也存有用金圓券換來的金銀。“中央銀行杭州分行”所存的黃金共計7179兩餘,銀元23萬元餘,銀角1900元餘,由當時的“浙江省財政廳長”陳寶麟搶運至寧波,再移至定海,最後運往台灣。於1950年12月5日悉數繳交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行保管。其時,國民黨中央銀行尚未在台灣複業,乃由原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於1951年2月10日複函收訖。至於其他省市的庫存黃金有未運台,這位朋友說,這是非他所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