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王義遒教授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關鍵在於高等教育多樣化》一文中認為,高等教育必須實行多樣化:高等學校舉辦與辦學的多樣化;辦學類型的多樣化;辦學層次的多樣化;高校的科類與專業多樣化;學生的多樣化;辦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多樣化;管理多樣化。
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在《高水平大學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的報告中,用翔實的數據闡述了高水平大學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建設高水平大學對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意義,同時還指出,縱觀世界稱得上高等教育強國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無不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大學在國家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有高等教育模式的創新。
西南大學任培江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指數建構初探》一文和西南大學趙伶俐在《如何衡量“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一文共同提到要借鑒經濟領域一些重要指數的編製思路與計算方法,可以嚐試編製高等教育發展指數,以較為簡潔及時地反映、評價、監控和預測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變化。
(五)擴大開放
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得益於開放,而擴大開放無疑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路徑。
華東師範大學高教所閻光才教授在“擴大開放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報告中指出:通過曆史和比較研究,得出基本結論是,實現全方位的主動開放,是後起國家高等教育實現超越型發展的戰略抉擇。目前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進一步鞏固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在人才的輸出和輸入之間,處於不平衡狀態。我國高等教育貿易服務的經濟效益不高,引進的高等教育資源良莠不齊,總體水平不高,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水平大學在國際知識體係中的地位依舊難有大改觀。今後,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應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開放的宏觀政策與製度;利用我國經濟崛起的優勢,提升我國教育貿易服務水平;建立與完善引進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製,完善製度,充分發揮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和為國服務的作用。
河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李文成教授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增強了各國高等教育的競爭,我們在抓住高等教育國際化機遇的同時,必須堅持教育主權,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克服不利影響。除了全方位的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外,還要大練內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質量和水平。
(六)做強地方本科院校
這部分提交的論文較多,涉及內容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方本科院校的內涵、定位問題以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理基礎等。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潘懋元教授認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做強地方本科院校,而做強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問題,包括區域定位、層級定位、能級定位、人才培養定位等。
荊楚理工學院王前新教授在《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合理定位的學理基礎》一文中基於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理論、“職業帶”人才結構理論、產業集群與專業化分工理論,闡明了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類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走異質化發展道路,明確確立“專業應用型”教育發展觀。
2.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辦學,如何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浙江工業大學校長肖瑞峰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與地方本科院校的曆史使命”的報告中指出,地方院校與高水平大學的“頂天”相比,強就強在“立地”上,那麼基於“立地”的做強,就要確立“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要與地方強勢、支柱、特色產業無縫對接,真正把學科建設嵌入到地方核心、支柱產業中,培養地方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