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處處與人攀比
人們都愛和他人攀比,比能力、比地位、比才學,好像沒有比較,就不知道自己有多重,沒有比較,一切成功都是枉然一樣。在生活中,比吃穿、比父母、比金錢、比消費,占上風的沾沾自喜,占下風的憤憤不平。同在一間辦公室,拿著同樣多的薪水,有人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有人則敷衍馬虎,潦草交差。這時候,做得比別人多的人往往會心理失衡,認為別人不努力工作,我幹嘛這麼努力,由此開始懈怠敷衍……
艾倫大學剛畢業,進入了一家較有發展潛力的中型公司。盡管艾倫隻是一個普通的職員,但她卻對明天充滿了希望,渴望著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公司裏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因此,艾倫每天很早就來上班,又會比別的同事晚下班。她每天工作積極認真,做得又快又好。
艾倫的工作能力與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引起了經理的注意。他很欣賞艾倫的努力,並有意重用、提拔她。隻是艾倫剛剛大學畢業,經驗還不夠豐富,因此想讓她再多接受一點鍛煉。經理安排艾倫的主管給艾倫增加了工作量,並有意識地讓艾倫去著手解決一些難纏的問題。這本來是艾倫展現自己的一個好機會,然而艾倫卻錯失了。
原來,艾倫早就對同一辦公室的瓊琳滿腹抱怨。艾倫和瓊琳從事同樣的工作,領著相同的薪水。艾倫每天勤勤懇懇,瓊琳對待工作則能躲則躲,躲不掉就敷衍了事。瓊琳看艾倫很努力,更是有意識地把屬於自己工作範圍的事交給艾倫做。時間久了,艾倫不免覺得非常不公平,認為自己比別人做得多得多,卻也沒比別人多拿一元錢的薪水,領導也不提拔自己。而主管為了鍛煉艾倫而給她加的工作難度,也使艾倫誤認為主管是為了向經理邀功,而她又好說話,因此才欺負她,讓她多幹活。
艾倫越想越氣惱,越想越不平,工作也變得越來越消極。經理看到艾倫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而是變得像瓊琳一樣,也打消了重用她的念頭。
從艾倫前期的工作表現來看,她是知道應該如何工作的,但因為心理失衡而“攀比”,她“趕超”了別人,雖然此時她心理平衡了,但鬧心的事情隨後也就到了:經理、主管不再給她壓重擔,意思已經明擺在那裏。
就這樣,艾倫因為瓊琳的不努力工作,失去了自己發展的機會。
其實,人與人的條件和基礎不一樣、心態也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水平、能力和素質也是千差萬別的。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就是孿生姐妹,也有指紋的不同呢。大千世界,動物與動物不同,植物與植物不同,正因為它們色彩繽紛,才構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做他自己的事就行了,為什麼要與他人攀比呢?
有一天,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裏散步。使他萬分詫異的是,花園裏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後來,國王了解到,橡樹由於沒有鬆樹那麼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鬆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歎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於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歎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餘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沒精打采,隻有頂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國王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麼你這小草這麼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小草回答說:“國王啊,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國王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鬆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於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你瞧,小小的心安草並沒有因為別的樹比自己高大、別的花比自己芳香而感到沮喪,感到失落,卻活得自在、知足。我們人類為什麼不學小小的心安草呢?
與人攀比,其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別人生活中的目標、動力和能力。 別人有別人的才幹和目的,你有你的才幹和目的。盲目的比較,或者會使你妄自尊大,或者會讓你變得自卑自怨,因此盲目攀比對我們是害多利少的。
國王的禦櫥裏有兩隻罐子,一隻是陶的,一隻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說。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著,顯出了更加輕蔑的神色。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的任務就是盛東西,並不是來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們的本職任務方麵,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住嘴!”鐵罐憤怒地說,“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的好,吵什麼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讓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理會。
時間慢慢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隻罐子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曆史在它們的上麵積滿了渣滓和塵土,一個世紀連著一個世紀。
若幹年後的一天,人們來到這裏,掘開厚厚的堆積,發現了一隻陶罐。
“喲,這裏頭有一隻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隻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千萬別把它弄破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的身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悶得夠嗆了。”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點鐵罐的影子也沒有——它,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完全氧化,早就無影無蹤了。
可見,人的價值,體現在內涵,而不是外表。隻要我們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忠於職守,就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他人的外表或背景,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長處在一定情況下,會變成短處;短處在一定情況下,也會變成長處。正像鐵罐和陶罐一樣,鐵罐雖然堅硬,卻害怕氧化;陶罐雖然脆弱,卻不懼怕水的侵蝕。因此,我們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也沒有必要感到自卑。
總是追求完美並不“美”
完美是做人的最高理想。然而,“完美”本身就不是一個完美的口號。我們必須明白:要求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則是自我本位的愚蠢行為。過多地苛求自己達到完笑的境界,不但會影響到自己的發展,使自己過於疲 憊,也會使周圍的人倍感壓力。
追求完美沒有什麼過錯,但在生活中,我們注定要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差甚遠。一味追求完美,會使許多人做事小心謹慎,害怕出錯,由此導致保守、膽小等心理障礙。
常見有些人長得一表人才,舉止得體,說話也有分寸,但你和他在一起就覺得沒什麼意思,連聊天都提不起興趣。這些人往往從小就接受了不出“格”的訓練,身上所有不整齊的“枝杈”都給修剪掉了,於是便失去了個性獨具的風采和神韻,變得幹巴、枯燥,沒有生機,沒有活力。
客觀地說,在人物性格上的確存在著“缺陷美”,即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有“缺陷”而絕對不屬於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顯得更具有內在的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國王有七個女兒,這七位美麗的公主是國王的驕傲。她們那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遠近皆知,所以國王送給她們每人100個漂亮的發夾。
這天早上,大公主醒來,一如往常地用發夾整理她的秀發,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於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裏,拿走了一個發夾。二公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便到三公主房裏拿走一個發夾;三公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個發夾;四公主如法炮製拿走了五公主的發夾;五公主一樣拿走六公主的發夾;六公主隻好拿走七公主的發夾。
於是,七公主的發夾隻剩下99個。
隔天,鄰國英俊的王子忽然來到皇宮,他對國王說:“昨天我養的百靈鳥叼回了一個發夾,我想這一定是屬於公主們的,而這也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不曉得是哪位公主掉了發夾?”公主們聽到了這件事,都在心裏想說:“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可是頭上明明完整地別著100個發夾,所以都懊惱得很,卻說不出。隻有七公主走出來說:“我掉了一個發夾。”
話才說完,一頭漂亮的長發因為少了一個發夾,全部披散了下來,王子不由得看呆了。結果,王子與公主從此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100個發夾,就像是個十全十美的人生,少了一個發夾,就似乎有了缺憾;但是,正因為有了缺憾,生活才有轉機的可能,才有塑造完美的希望,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動力,何嚐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呢!
不僅我們自身是不完美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布滿缺憾的。 比如,有一種風景,你總想看,它卻在你即將聚焦的時候巧妙地隱退;有一種風景,你已經厭倦,它卻如影隨行地跟著你;世界很大,你想見的人杳如黃鶴;世界很小,你不想看見的人卻頻頻進入你的視線;有一種情,你愛得真,愛得深,而對方卻視而不見……世上有許多事,倒過來是圓滿,順理成章卻變成了遺憾。然而,世上的許多事物正是在順理成章地進行著,我們沒有辦法將它倒過來。
承認世界是不完美的,將使我們寬容和接納別人,使自己變得更加通情達理。
有個叫韋勃斯脫的小男孩,住在一處僻靜的山莊裏。他的童年大部分時光都在森林和田野中度過的。
這年夏天,一隻土撥鼠在靠近韋勃斯脫家的丘陵邊安了家。夜晚,它喜歡鑽到菜園裏吃大白菜的嫩葉。日複一日,大家都不知道這隻小動物要把園子糟蹋到何等程度才肯罷手。韋勃斯脫和他的哥哥艾沙克決心要逮住這個偷菜賊。他們想盡辦法,但是那小東西極為狡猾。後來他們在它的必經之地設置了一個極巧妙的陷籠。夜間土撥鼠終於中招被困。“逮住了!”艾沙克喊道,“這回呀,土撥鼠先生,你惡貫滿盈,大限到了。”
韋勃斯脫卻對小動物產生了憐憫。“不,別傷害它,”他說,“讓我們把它弄到山那頭去,在森林那邊把它放掉吧。”
哥哥艾沙克說什麼也不同意,執意要殺死它。
“我們去問問父親吧,聽聽他怎麼說。”韋勃斯脫對哥哥說。
兄弟倆於是提著裝有土撥鼠的陷籠,到父親住處去,聽他發落。
“好吧,孩子們,”父親聽完孩子們的陳述說道,“讓我們用公正方式來處理這個案件吧,我們組織一個法庭,我擔任法官,你們擔任律師,你們可以分別陳述對此案的看法,提出對罪犯的控告或申辯,聽取你們的意見後,由我做出判決。”
哥哥艾沙克作為原告首先發言,他陳述土撥鼠所造成的損失,說世上所有土撥鼠都是壞家夥,都是不可信賴的動物。他講到他倆如何費盡心機才抓住了這個偷食菜葉的賊,如果把它釋放了,那簡直太便宜它了。
韋勃斯脫開始為這隻可憐的動物的生命作申辯了:“造物主創造了土撥鼠,使它得以在燦爛的陽光和綠色的森林中歡快地生存。土撥鼠並不是狐狸和狼那般凶狠的野獸。它生活在寧靜與和平之中。在山腳下築一小窠,每日攫取一小撮草本植物,就是它所企求的一切了,除了對一些植物之外,其餘都不傷害。它之所以吃菜葉也是為了求生存,它是偶爾闖入菜園才犯了罪。它有生存權利,自由權利,我們無權剝奪這一切權利。我們為什麼如此自私地要奪去造物主給予它的生命呢?”
父親被這一席話感動得老淚縱橫,不待韋勃斯脫的話結束,他就站起身來,擦去眼中的淚水,喊道:“艾沙克,把這隻土撥鼠放掉。”
兄弟倆之所以為土撥鼠作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辯護,是因為一個以“完美”的觀點看待世界,從而對不完美的事物大加撻伐;而另一個則以不完美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從而產生了寬容心和同情心。
陷入完美的情結,無異於給自己套上了枷鎖,付出不少,結果卻未必圓滿。我們有時候驚異於那些條件相當不錯的人,老大不小了卻孑然一身,細一了解,知道害了他們的總是追求完美的心態。他們總是在尋求更完美的對象,而且總是發現新對象的某些不足而又把眼光轉到新新對象身上;當他們發現也許過去的某一個其實不錯時,驀然回首,那人已與別人相擁燈火闌珊處。
我們必須解除存留心中的完美主義武裝,砸掉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不妨稍微放慢一些自己的腳步,去尋找一些休閑生活的愉悅。你可以打打球、聽聽音樂,或者去海 邊遊遊泳、曬曬太陽。不要將自己的弦繃得太緊,試著做一個適度的妥協主義者。在對待自己身邊的人時,也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因為,別人就是別人,不會完全像你!
為人死要麵子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