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動力。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教師,必須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規律辦學教學,不斷提高教師政治和業務素質,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這是對新中國60年教育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今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方向。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我國,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支撐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體係。教師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力量和關鍵因素。推進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師管理政策製度的改革與創新,已成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麵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市基礎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第一次跨越式發展首先表現在學校、學生、教師數量激增,教育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其動力與人口大量流入、教育資源投入大幅增加有關。這樣一種基於量的增長的跨越一直持續到新世紀來臨,使寧波市的兒童青少年普遍享受到了九年乃至十二年基礎教育,實現了人人“有書讀”。新世紀的寧波教育事業進入高位發展階段,以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內涵發展為特征,以人人“讀好書”為目標,以科學、公平、協調、均衡為訴求,單單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資源投入的方式是難以達到目標的,必須通過有力的教師管理政策導向和良好的製度設計,推動教師在教育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教育行為乃至整個生存方式的更新,實現學校從整體麵貌、內在基質和實踐形態的轉型性變革。
在教師管理改革與創新的實踐中,教師專業發展正成為政策製度的製定者和實施者所關注的重點。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不僅需要教師自身努力,還需要政府和學校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政策製度保障。政策由組織、機構所提出,對群體和個體行為具有導向性;製度由組織、機構所製定,對群體和個體行為具有規範性。對於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黨和政府出台了一係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包括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與這些政策相配套,全國人大和中央政府部門製定了有關的法律、規章,對教育活動作出製度性規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針對本地、本校的實際,對有關政策、製度進行細化和落實。從這些政策、製度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基礎教育及教師隊伍建設有關的規定、條文。伴隨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的進程,有關方麵對教師的管理政策在不斷調整之中,相關規定也日趨完善。
為係統地研究政策製度因素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我們向寧波市社科聯申報了2010年寧波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基礎教育教師發展:政策與製度——以寧波為樣本”,獲得立項。項目由寧波市基礎教育教師發展研究基地主任、寧波教育學院院長白曉明教授任組長,寧波市基礎教育教師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寧波教育學院副院長柳國梁研究員任副組長,聚集了高校理論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學校管理者等多方麵的研究人員,對項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整個項目包含8個課題,“基礎教育教師發展與政策製度因素”課題由柳國梁主持,陳國明、王旭峰、黃誌兵等參加;“基礎教育教師培養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張克勤主持,徐衛東、黃誌兵等參加;“基礎教育教師任用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朱敏主持,黃誌兵、景翠蘭、徐衛東、胡銀茂等參加;“基礎教育教師培訓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何文忠主持,章涵愷、葛鵬、周耀威等參加;“基礎教育教師考核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陳全英主持,陸少穎、王家忠、婁亞文、餘莉英等參加;“農村學校教師管理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黃全明主持,陸少穎、張颯英等參加;“民辦學校教師管理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黃和林主持,王雁如、尹曉軍、施國柱、餘如玉等參加;“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管理政策與製度研究”課題由袁玲俊主持,張紅波、冀新花等參加。本書正是“基礎教育教師發展:政策與製度——以寧波為樣本”的研究成果,由各課題組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為了解決政府和學校的政策製度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2010年五六月間,項目組采用問卷等方式對寧波市城鄉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了整群抽樣調查。調查由柳國梁主持,陳國明、趙建華、黃全明、朱敏、王晶晶、徐衛東、黃誌兵、鄭慶文等參加。調查內容圍繞著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製度因素展開,涉及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管理(任用、培訓、考核等)的幾個重要環節。問卷的設計,是基於基礎教育學校一線教師的視野,對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問題作出評價。為更好地反映整體的情況,並便於對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教師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抽樣充分考慮了調查學校的城鄉分布和不同的辦學性質。調查對象以學校為單位抽取,其中幼兒園8家,小學5所,初中5所,高中6所(含職高2所);城區學校11所,農村學校13所;公辦學校10所(含公辦幼兒園2所),民辦學校16所(含民辦幼兒園6所、民工子弟學校2所)。向這些學校的在崗教師發放問卷780份,回收760份,其中有效卷70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