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20世紀末,高等教育大眾化催生了獨立學院。十幾年的發展,獨立學院成績斐然,既是我國高等學院辦學體製改革創新的一大亮點,也麵臨進一步發展的思考與選擇。

回顧獨立學院的發展曆程,走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院的創辦期(1999~2002年)。這一時期的獨立學院在借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春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創辦模式多種多樣,有的以普通高校的二級學院形式創辦,有的高校與政府合作或與企業合作方式辦,辦學上基本是借助母體高校的品牌、專業及師資,對母體高校的“依附性”、發展上的自發性是其主要特點。第二階段是獨立學院的獨立期(2003~2007年)。2003年,教育部發布了《關於規範並加強普通高校以新機製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幹意見》,獨立學院有了確切的內涵和顯著特征,根據教育部文件的“五個獨立”的特征界定,這一時期的獨立學院探索走向“獨立”,並且數量發展較快,專業設置上根據市場和地區需求,也有所探索。第三個階段是獨立學院的規範期(2008至今)。2008年教育部“26號令”的發布,廓清了近10年來圍繞獨立學院發展的一係列理論與實踐問題,獨立學院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規範性、內涵式的發展成為這一階段的特點。但是,獨立學院如何成功地轉設為民辦普通高校,如何進一步實現內涵式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還在探索中。

對獨立學院這一新生事物,學術界研究頗多。從最初對獨立學院性質的認識,到分析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關係;對獨立學院產權關係的探討到獨立學院公益性問題的解讀等等。這些研究使我們對獨立學院的認識不斷深化,也從實踐層麵推動了獨立學院的發展。但是,獨立學院的發展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獨立學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途徑,一開始,它的優勢非常明顯,母體學校的品牌和專業,開辦本科教育的資格,使其“橫空出世”就領先於純民辦高校。2008年,教育部明確規定了“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既獲得了新的發展基點,又麵臨向民辦普通高校轉設的任務。不同類型的獨立學院,基礎條件不同發展方式有所不同,在“轉設”中麵臨的問題也是不同的。因此,本書以舉辦方的合作對象及投資方不同,基於發展模式的思路將獨立學院發展分為校政發展模式、校企發展模式和其他發展模式,通過對每種模式的優勢及問題分析,對共同的發展困惑的梳理和研究,以期對獨立學院的發展進行總結,並對今後的發展有所啟益。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