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那張角揭杆,黃巾軍如燎原之勢逼向朝廷。朝中精銳盡出,恰千裏鐵騎,萬山埋骨,號角遍地,旌旗蔽日之時。經年之戰,軍中便是出了劉關張三位英豪,凡三英所經之處,收人如割麥,複城似探囊。當時又有袁紹、曹孟德、公孫瓚之輩,爭功耀武、所向披靡。
這張角本胸懷天下,學富五車。奈何朝中無人,竟落得個屢試不第的下場。遂退意漸生,放浪於山林之間。哪想一日竟遇南極仙翁,授予天書,又蒙其囑托,須救萬民於漢朝暗無天日的統治之下。那天書實乃經天緯地之物,其中天文、地理、兵法、武學、醫藥、道術、治國、安邦……無一不包,稱之囊天下之學亦不為過。
張角拜服,閉關研習,但十年間僅窺得其中一卷。而朝廷日漸刻薄、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張角自思有愧仙人,遂化作一郎中,千裏行醫。
凡張角所經之處,猶枯草遇甘霖、涸田遇春水,妙手回春、無病不治、無疾不退。又兼其呼風喚雨,解旱災,除凶吏,打抱不平。百姓竟以之為仙,家家供奉。
常言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以此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吏,往來之間免不了兵戎相見。後蒙張角救助的百姓自發結成義軍,紛紛擁護張角,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起義就此登上曆史舞台。
但想那漢朝八百年基業,正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麵對各方諸侯群起圍攻,義軍頹勢盡顯。
是夜,張角出了帥帳,念黃巾軍節節敗退,終氣候難成,不由仰天長歎:“天不利我,卻教黎民受此戰火荼毒,恨甚!”正嗟歎間,忽見一流星自夜空劃過,落於營寨東南方的山穀中。張角眉頭一皺,竟獨自出了營寨,望聲而去。
正是冬末春初的日子,山野積雪消融,萬木逢春。皓月之下,雖硝煙戰火亦不能遮掩天地之生機。張角行到穀中,但聞一嬰兒啼哭之聲,籍著月光望去,在一柳樹下竟有一未滿月的男嬰,男嬰躺在竹籃的繈褓裏。柳樹尚未抽芽,月光朗照在男嬰印堂上,恍然間似有華光流動。
張角大驚,急忙抱起男嬰,細細檢查一番,未有任何傷口,顯是餓了。
張角心想總得找點東西喂喂這個嬰孩,正思量間,忽的迎麵一陣疾風撲來,張角就地向右側一翻,隻聽“刺啦”一聲,竟是數支羽箭撕破戰袍。
月光之中閃出十幾道黑影,為頭一人竟是日前對陣的武風,“哈哈,今日文曲星隕落,我道是哪個大將身亡,原來竟是你這個黃巾賊寇,納命來吧!”
張角更不搭話,抬腳撩起幾塊石子砸向武風,放下護心鏡,將那嬰孩放在胸前,拔劍想要突圍。那武風也是個硬手,執著大環刀招呼上來。
張角也不與他纏鬥,劍走輕靈,招招搶先,堪堪便要衝出。
武風見狀,一聲招呼“今日不是陣前迎戰,諸位齊力,速速與我拿下!”
那些隨從聽罷,紛紛亮了兵刃,圍殺上來。
張角瞧去,共是一十七人,身穿黑色束身衣。當下也不敢怠慢,抖擻精神,一手天書密劍恢恢使出。
這天書密劍載自天書劍章中,全章九篇,分別為劍俠、劍士、劍師、劍宗、劍尊、劍祖、劍仙、劍神、劍聖九大層次,每一層又分為入門、小成、大成、巔峰四個級別。練至極致,有一劍出而山河動,風雷變換,神鬼顫栗的功效。但劍乃百兵之祖,最是難學,天書密劍尤甚。這張角研習十年,僅僅到達劍師略有小成的地步。饒是如此,平生亦罕遇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