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 / 2)

成立於1945年的聯合國(UnitedNations)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初期特定國際關係的產物,聯合國的誕生,反映了世界人民在經曆了史無前例的戰爭慘禍之後對保障戰後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迫切要求及對實現人類社會政治進步、民主和經濟發展的強烈願望。成立聯合國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智慧,也凝結了人類對未來的美好理想。

然而,聯合國在建立後的相當長時期內卻背離了人類的善良願望,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反差。《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宗旨和基本原則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遭到強權主義者的公開的踐踏。在某些大國的操縱下,聯合國一度成為具有強烈傾向性的表決機器和少數國家謀求私利的場所。特別是在兩個超級大國展開冷戰時期,聯合國更是它們爭奪世界霸權的角逐舞台。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9年的一次演說中,就公開把控製聯合國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在聯合國舞台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是無足輕重的。這一切不僅使世界人民對普遍和平的渴望化為泡影,而且嚴重損害了聯合國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並沒有受到切實的保證,反而受到嚴重的威脅。

到20世紀50-60年代,隨著眾多亞非拉民族國家的建立並加入聯合國,聯合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要變化。此時,聯合國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演變。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其陳魯直、李鐵城主編:《聯合國與世界秩序》,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第32頁。

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高舉反帝、反霸的大旗,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原則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國逐漸成為伸張正義、反對侵略和反對霸權的重要講壇;成為製定國際法和各種活動規範的重要機構;成為緩和國際衝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渠道。1985年正值聯合國成立40周年之際,聯合國把“爭取美好世界”確立為紀念主題,反映了世界人民對聯合國充滿了新的期待。但是,總體而言,在兩極對峙格局中,聯合國的作用受到極大的限製,其追求的基本目標根本無法實現,聯合國在很大程度上隻能成為“表決機器”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場所,聯合國隻能在遠離冷戰或冷戰火藥味不濃的領域施展影響。

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形勢發生曆史性的變化。各國或國際組織都在依照自身的利益和所處的環境不斷製定和調整內外戰略。

作為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適應國際社會的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實踐證明:冷戰後聯合國已從昔日被淪落的邊緣地位逐漸移向國際關係的中心,正在成為多變的國際局勢中“一個不變的中心點”。擺脫了冷戰困擾的聯合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在解決地區衝突和世界共同麵臨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等方麵,聯合國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類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

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在冷戰結束後得以加強,源於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及國際社會的新要求。冷戰結束後令人不安的世界政治、軍事及經濟形勢,對聯合國這一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的各種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宏觀政策方麵的指導作用和國際合作的樞紐功能,有效展示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本有效能。但是,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的曆史性變化也使聯合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與挑戰嚴重製約了聯合國作用的進一步發揮,並有可能使聯合國的未來發展陷入困境或誤入歧途。因此,如何使聯合國適應未來新的形勢,進一步強化有關國外聯合國研究的基本狀況,可參見各種功能,使其“成為實現人類最崇高理想所必需的一個有效工具”,應當是國際社會認真思考並迅速作出回應的重要課題。

正因如此,國外對聯合國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視也相當活躍,並已形成一門獨立的、體係完整的“聯合國學”,發表了一係列的論著,內容所涉十分廣泛。冷戰結束後,聯合國研究更成為一門顯學。歐美許多國家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一些大學專門開設有關聯合國的課程,官方的和民間的聯合國協會和社團紛紛湧現,幾乎所有國際問題專家的筆端都觸及過聯合國領域。相比而言,我國對聯合國的學術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並已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著,從而奠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聯合國學學科體係的基礎。但是,總體而言,中國對聯合國研究的內容主要側重於聯合國的某些層麵,許多問題的研究有待於進一步深化。